主題性報道與新聞策劃
2013-07-05 09:58:01
主題性報道是中國電視新聞的一大特色,是實現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途徑。然而這類報道畢竟不如事件性新聞“好看”,可以說是“背著石頭上山”,決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電視制作人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讓觀眾也感到沉重,恰恰還要增強新聞節目的吸引力,以期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這就要求記者編輯有“舉重若輕”的本領,將重大主題轉化為可視性強、說服力強、新聞性強的節目。一般來說,主題性報道有一定的制作周期,因此新聞策劃在其中顯得很重要,從選取典型題材到確定報道方式,都需要周密的策劃。從實踐經驗來看,新聞策劃并不是意味著電視人可以閉門造車、主觀想象,而是將中央的大政方針、宣傳精神與從實際中調查掌握的具體事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它與整個新聞報道過程緊密相連,不可分離。新聞策劃在主題性報道中發揮的作用,就在于有的放矢、節約人力物力、追求最佳效果。CCTV《新聞聯播》是播出主題性報道的主要新聞欄目,從已經播出的此類節目來看,主要形式是系列報道或連續報道,往往形成一定的宣傳聲勢和輿論氛圍。比如,系列報道《改革在你身邊》、《騰飛的“八五”》、《“菜籃子”工程》、《走馬上任新部長》、《來自浦東的報道》、《風雨兼程話“京九”》、《歷史的跨越》、《走遍中國》? 新聞具有歷史記錄的功能。“一切過去了的,都將變為親切的回憶。”如果沒有新聞對社會生活的梳理與記錄,我們的記憶將會模糊不清。特別是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人們很容易產生“恍若隔世”的感覺。如何正確“瞭望”我們周圍的環境,給人們以信心和鼓舞,“主題性報道”是大有可為的,甚至是責無旁貸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主題性報道已經司空見慣,但及時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使之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也是新聞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在此,我們截取電視新聞主題性報道的一個“橫斷面”,也就是2000年的幾個連續報道、系列報道以及相關報道,予以剖析,從中可以領略主題性報道的魅力。
一、 獨家新聞:主題性報道的新突破
主題性報道并不僅僅是報道人們耳熟能詳的新聞事實,還能抓住一般人不甚了解的獨家新聞。關于安徽農村稅費改革的報道,就是記者善于捕捉獨家新聞的結果。當了解到安徽在全國率先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的消息后,中央電視臺記者從有關部門爭取到了獨家報道權。這組報道政策性非常強、問題敏感、涉及面大,因此報道的難度也非常大。新聞采訪部金融組組織精干人員,認真策劃,幾次前往安徽采訪,反復征求當地各級領導意見,結合安徽實際特點,采制了4集專門報道,深入淺出、系統全面地報道了安徽費改稅的情況。此片播出前,還先后經過安徽省、國家稅務總局、國家金融工委和溫家寶同志的反復審看,幾易其稿,終于在8月5日、6日、8日三天在《新聞聯播》欄目分期播出《中國農村又一次重大變革》的連續報道,成為中央電視臺又一組題材重大的獨家新聞。這一成功的例子說明,主題性報道除了報道已經取得的成就,還可以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對于正在進行的重大改革,只要符合歷史潮流和中央精神,就可以及時予以報道,推動改革的順利實施。
二、 推出精品:主題性報道的生命力
主題性報道不是應景之作,需要精心制作才可能出精品。特別是那些具有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的重大報道,更要策劃到位、采訪到位、編輯到位、點題到位,經得起推敲。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從2000年8月26日開始播出系列報道《偉大的實踐》(共8集),相繼推出《深圳特區今天20歲》、《高科技托起新深圳》、《把城市建在花園里》、《特區勁吹文明風》、《深圳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黨旗紅、特區興》、《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大開放帶來大跨越》,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深圳特區20年,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戰略方針取得重大成就的典范,其政治性、歷史性的意義都是獨特的,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說:“深圳以及其他經濟特區的發展變化,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帶來的偉大成就的一個生動反映,是我國二十多年來實現的歷史性變革的一個很好的縮影,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有力例證。”因此,關于深圳特區二十年報道的輿論導向至關重要。系列報道《偉大的實踐》奏響“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的主旋律,以電視新聞的形式在客觀上回答了“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有效運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如何獲得豐收”等重大理論問題,達到了“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政治要求。
深圳20年,內涵深刻、包羅萬象。《偉大的實踐》這組報道在選題上避免面面俱到,而從大處著眼,突出重點。8集新聞節目各有側重。開篇《深圳特區今天20歲》重在展示今日深圳英姿,從宏觀上報道特區的偉大成就;《高科技托起新深圳》以事實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報道深圳經濟的高起點,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中具有典型示范意義;《把城市建在花園里》報道深圳這一新興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的新觀念和新成就,展示了深圳的環境美;《特區勁吹文明風》報道了特區人的精神文明風范,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心靈美;《深圳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抓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重大問題,對深圳進行解剖,生動地總結了特區的實踐經驗;《黨旗紅、特區興》重點報道了特區在黨的建設這方面取得的成就,表達了深圳特區是黨領導下的特區這一重要觀點;《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緊密配合中央精神,體現了最新的時代主題;《大開放帶來大跨越》做足“開放”的文章,重點報道深圳勇于開放和敢闖的特區精神。這些報道總體上突出了深圳特區的“特色”,舉一反三、發人深省。
《偉大的實踐》這組系列報道是集體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前期策劃、采訪與后期編輯制作,參與報道的人員付出了大量心血。為高質量地完成宣傳任務,報道者參閱了大量的資料、形成了詳盡的新聞策劃方案,并在實地報道過程中進行調整和修改。記者編輯發揚連續作戰的工作作風,夜以繼日、不辱使命,使得這組系列報道在整體上質量整齊,形成聲勢。
在主題性報道與成就報道這類電視新聞中,《偉大的實踐》有創新、有特色。該組節目在聲畫語言的運用上十分豐富,發揮了電視傳媒的優勢,既有宏觀場景的航空拍攝、記者多點現場報道,又有鮮活的細節與故事表述、人物采訪,可視性和感染力都很強。尤其是開篇《深圳特區今天20歲》,氣勢恢弘、畫面精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使人耳目一新。總體上,這組系列報道不僅“用事實說話”,而且用富于視覺效果的形象來說話,使政治性極強的主題報道有了很強的吸引力。這是難能可貴的。
三、 宣傳鼓動:主題性報道的使命感
黨性原則是我國新聞媒介的根本原則,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站在這個高度來認識主題性報道,記者編輯也就有了一種使命感或者說是責任感。尤其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更要密切配合黨的工作、鼓舞團結全國人民向前邁進。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體現。
自覺地成為中央政策的宣傳員,是主題性報道的題中應有之義。比如說,黨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新聞媒介就決不能袖手旁觀,而要為之吶喊助威。2000年元旦過后,中央電視臺新聞采訪部就策劃了“西部迎春”詳細的報道計劃,春節期間,近三十名記者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攜帶衛星地面站等設備,分赴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克服天氣嚴寒、風沙大等不利的因素,在十幾天的采訪過程中,共采制了《中國西部涌春潮》、《雄關烽火繪巨龍》、《戈壁春意濃》等二十多條新聞。
及時總結政府工作中重大舉措的成功經驗,是主題性報道的社會責任。國企三年脫困,全國看東北,東北看遼寧。作為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諸多困難的典型代表,遼寧國企的改革與發展情況備受國人關注。中央電視臺組成精干的采訪組于99年12月中旬分赴遼寧各地,從七個方面對決戰中的的遼寧國企的改革與發展進行采訪。2000年春節期間,在《新聞聯播》中陸續播出《遼寧國企:以技術提高競爭力》、《國企脫困:領導班子是關鍵》等七集,,從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反映了遼寧國企改革發展中的不凡業績。節目播出后,反映強烈。
一個階段的成就報道是主題性報道的重要內容。2000年是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為集中反映我國“九五”期間不平凡的建設成就,中央電視臺新聞采訪部負責采制系列報道《繼往開來話“九五”》,這組報道從9月19日開始在《新聞聯播》播出,共計20集。內容包括“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實施”以及金融、財稅、農業、外貿、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等領域。節目報道范圍涵蓋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層面,客觀、全面、充分地展示“九五”成就。參與報道的記者編輯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從鮮活的新聞事實出發,使節目形象生動、有說服力,受到國家計委等有關部門的表揚。
“講政治”、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是主題性報道的核心。中央2000年二月份做出開展“三講教育回頭看”活動的決定,以進一步擴大“三講”教育成果。中央七大常委紛紛下到各省就開展三講教育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之后,江澤民主席在廣東提出“三個代表”和“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精神,中央電視臺新聞采訪部時政組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圓滿完成隨領導各地視察的報道任務。同時,其它各組記者及時配合中央的宣傳精神到各地采訪。如《湖北黃石在全國率先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浙江寧海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鞏固三講教育成果》、《江西樟樹:對平庸黨員亮黃牌》等報道緊密配合了中央的新要求,選題準確、新聞性強、報道內容生動形象,用事實說話,避免空談,得到有關部門的表揚。在堅持正面引導的同時,輿論監督功能也得到了發揮。新聞節目《河北靈壽:萬名干部蜂擁下鄉收提留》,針對目前一些地方一面“認真搞三講”,一面是假“三講”的事實,抓住典型采訪報道。新聞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中央“三講”辦主任張全景還專門聽取了中央電視臺記者的專題匯報,并責派工作組赴河北調查處理。
《新聞聯播》從2000年3月12日開辟“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專欄,中央電視臺新聞采訪部積極部署力量,選取典型的事例進行這一重要報道。從播出的節目看,新聞所聚焦的單位或地區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緊密貼近群眾的實際生活,抓住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這一重點,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富于時代精神。如《“心連心”工作法解開了下崗職工的思想疙瘩》,在下崗再就業這樣的老話題上,沒有在下崗職工轉變觀念上多做文章,而是突出報道吉林四平市干部如何與下崗職工結成“心連心”對子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收到了社會穩定和解決下崗職工實際困難的雙重成效,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另外如《內蒙古鐵騎集團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富而思進的竹林人》等新聞都及時報道各級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貫徹“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精神。典型經驗可學可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親和力。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
四、 釋疑解惑:主題性報道的貼近性
對于某些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可以集中力量進行深度報道,這是主題性報道的特長。
2000年“《婚姻法》修改”成為社會焦點話題,中央電視臺新聞采訪部予以極大關注。12月22日,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二審《婚姻法(草案)》,以后又向社會公布草案,征求修改意見。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開設“聚焦婚姻法”專欄,采編部門密切配合,每天關注《婚姻法》修改進程,及時對有關婚姻法的歷史沿革、“家庭暴力”、“重婚”等焦點問題采訪有關人士,保證每天在專欄播出2—3條新聞。此專欄的開播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一直開設到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聯組會議第二次審議《婚姻法修正案(草案)》結束,此后還進行了跟蹤報道。這一新聞實踐的意義就在于,從觀眾關心的角度出發設置議題,充分體現主題性報道的貼近性和服務性。
中央電視臺由于它有著“對內代表黨和政府,對外代表國家和民族”的特殊定位,因此主題性報道份量比較重。如何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做到與時共進、不斷創新,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上述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從理論上來看有一定的普遍意義。這就是策劃貫穿始終,指向明確,在特定的議程內引導輿論,將新聞手段與宣傳目的有機結合,實現“媒介”的溝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