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關策劃:多維度多層次的創新理念
2013-08-02 09:27:08
作為一個特殊的主體,政府與企業的盈利性目的不同,政府的公關宣傳是為了向外界宣傳施政理念、展示良好形象。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過程中,政府傾盡全力。一方面,中國政府希望在蓬勃發展的新北京為世人奉獻一屆與眾不同的新奧運,為新世紀的奧林匹克運動增添新活力,促使奧林匹克運動真正成為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度的世界性體育盛典。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希望通過舉辦2008年的奧運會,使東西方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交融,向全球展示東方文化魅力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從籌備、申辦到成功的舉辦都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而在這光彩照人的奧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內涵是不朽的底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動力,凝聚著人們向往進步的共同心聲,是人類挑戰困難的強大動力。北京代表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一直致力于將我國獨特的人文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北京在選擇新建場館、奧運村、新聞中心和交通、通訊、住宿等基礎設施及競賽日程安排、體育場館的賽后使用等方面,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更便捷地為運動員、裁判員、官員、新聞記者、贊助商、游客和當地人民群眾服務。此外,奧林匹克公園的規劃就是在最具文化特色的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這本身就是對人文奧運理念的遵循。
人文奧運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獨特價值的創新理念,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三大口號的核心。作為一個開放的有著巨大生成力的創新理念,其內涵非常豐富,寓意深遠。人文奧運的宣傳與公關具有著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借助奧運這個絕佳平臺和極好機緣,人文精神彪炳文化的偉力,展示中華民族的時代風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中國在21世紀的發展提供一個和諧、持久的國際文化環境。
人文奧運提倡以人為本,在國際大交流和文化互動中展示了中國政府致力于推動中國民主化進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執政理念和堅強決心,為提升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和科學發展戰略的政治認同,加深文化共識提供了體驗渠道和實踐平臺。由此,不難看出通過北京奧運會中國政府蔣不僅向國人展示自己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奧運會將是中國政府成功塑造自身形象的一個公關策略。
借北京奧運會的契機,中國政府進行以和諧為靈魂的人文精神的宣傳,一方面是就當前的國際形勢而言,在當代世界,人類共同面臨著人與自然的嚴峻沖突,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自然災害等時刻威脅著我們,如何在人與自然之間尋找沖突中的平衡,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就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奧運中人文理念與和諧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另一方面就國內形勢,也體現了中國致力于建設責任型、服務型政府的理性追求,始終奉行以民為本原則的執政理念。
對于中國來說,“以人為本”并不是當代才被提上日程的,而是從古至今一直綿延不絕的一種文化精華。“以人為本”源自中國古籍《管子》。《管子•霸言》篇中論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是最早使用“以人為本”的記載。
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674年,齊僖公駕崩后齊國出現了內亂,內亂過后,齊桓公即位,急于擴大齊國集團的實力,因此準備請鮑叔牙出任齊相。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說:“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為國家出力。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巳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了嗎?”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
因此,就有了《管仲霸言》里的記載。•后來,齊國桓公接受了管仲“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實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國家很快強盛起來,爭得了春秋時代第一個霸權。“以人為本”的觀點是齊國民本思想的精華。齊國民拍案一不拋棄,不放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即率領全黨全國人民投入抗震救災活動。在這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營救中,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都震撼人心,感人肺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絕不輕言放棄”,是對以人為本治國理念的最好詮釋,而偉大的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表現出來的勇敢與團結,自強不息與艱苦奮斗的精神。
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汶川震蕩的意義,或說補償的代價,也恰在于災難之后,給國家與民族賦予前行的新精神與新力量。這一場災難,使人文精神與人本理念在我們的心中持久激蕩。自汶川震災始,公民獲得“降旗志哀”的權利,災難中普通人的名字進人公共視野。對逝者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不僅是一個國家給予遇難者的最高禮遇,更見證了中華民族向現代文明的轉身。災難喚醒了文明古國對個體生命的尊重,激活了所有國人的民族情懷和博愛胸襟,更使得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在公民之間的情感交匯與價值融合中凸顯力量,綻放異彩!事實證明,以人為本的這一科學理念,一旦為廣大干部和群眾所認同,就能在實踐中迸發出力量,就能激發起人們熱愛、珍惜和搶救生命的神圣使命感,激起人們心中無私無畏、奮不顧身、勇敢拼搏的浩然正氣,并轉化為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戰勝嚴重自然災害的偉大力量。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搶救奇跡在神州大地出現。經過日日夜夜的奮戰,截至22日中國搶險救災人員累計解救、轉移被困人員達數8萬余人。這只有強大的中國才能做到,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救災成績相媲美的。在這次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災中,中國政府所表現出來的高效率、強大組織力和敬業奉獻精神不僅得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擁戴,也令大多數西方媒體和評論者感佩不已。
在這次救災過程中,媒體報道的一系列活生生的真實的故事催人淚下,震人靈魂,令人感動。面對大自然造成的無情災難,以人為本的黨和政府就是人民的天。從許多抗震救災的報道可以看到,黨和政府不但在在救災全過程中率先模范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且在報道中宣傳人道主義的志愿者精神和感人肺腑的真愛實情,通過災難把平常的、普通的愛升華為博愛、大愛。
災難之中流露的人間真情是世間最真摯和最高貴的情感。國際媒體本思想源遠流長,蔚為傳統,一直為齊國優秀的政治家所繼承、弘揚,是先秦時期各諸侯國民本思想中延續時間最長,最具人民性、務實性和智慧性的一支。
對于“以人為本”,《貞觀政要•務農》篇中也有記載。“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務本”,即辦事要抓根本。它所反映的歷史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將“以人為本”作為執政治國的重要理念,取得了“貞觀之治”的偉大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淸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于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堉”。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經常引用孟子的“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而唐代進人“貞觀之治”這一璀璨奪目的時期,與唐太宗將“以人為本”作為執政之國的重要理念密不可分。
三刻拍案
把眼光轉回到現代,可以發現,經過多年來的改革和發展,中國政府日益堅定地奉行以人為本的原則,時時刻刻為民眾著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個負責任的、全心服務人民的現代政府形象日益清晰地呈現在廣大民眾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