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集中在
體育一條街的并購行為,大多是針對零售終端的
收購——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的一位官員曾經對此進行過階段性了解,他的結論在武漢舉行的一場體育
論壇上部分公開過——體育一條街上進行的類似并購大多是出于形象展示的需要,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終端整合。
他認為,這些幽靈
公司,是他最大的敵人。但與此同時,他覺得,從商人群體的立場而言,這些“幽靈公司”的條件實在無法拒絕。這使得張宏華開始對自己的“戰斗力”產生了疑問。
就在3月25日上午,張宏華簽署了一份協議,向一家“幽靈公司”作出“優先收購承諾”,代價是可以共享對方的供貨渠道。
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提供的數字似乎也在證明這一點。2005年該中心曾經通過對十幾個省的調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僅
北京、遼寧、浙江、安徽、四川、云南等七個省市的體育產業總值就已經達到了213億。
3月25日,張宏華站在自己的門店前,看著自己“宏華體育”字樣的門頭正被拆掉。之前的幾個月間,這條街上那些曾經非常響亮的店面名字――飛龍、天運――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體育
產品的大幅形象畫。
這場戰爭跟一個名叫“大寶飯店”的地方有關。
八個月前,他就開始了這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
正在消失的部落
對于這些
品牌來說,選擇在此開店,形象展示的意義要遠大于實際經營的意義,但這并沒有妨礙這個地方的租金在三年之內翻了一番,至今它依舊保留著一個令人感嘆的頭銜——“北京南城租金最貴”。
其實,他早已經注意到了這些部落生態變化的預警信號,但他的選擇余地,并不大。
數據證實了這一點。北京市崇文區體育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這個片區中,注冊從事體育產業的
企業已達530多家,僅體育總局周邊地區就匯集了100多家。
北京市崇文區體育局調查報告的結論是,隨著奧運會的即將臨近,中國的體育產業尤其是北京的相關公司,將會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當然,不可避免的,一些沒有實力的機構將會被淘汰。因而,當務之急是要整合現有資源。
而這正是張宏華覺得悲觀的根源。按照他的實力和經營規模,他將要面臨的選擇是,要么被收購,要么就要跟人“作戰”。
張宏華說,在這個飯店出沒的商人群體中,1/3是正在直接從事體育產業的,1/3是即將進入體育產業的,而剩下的1/3是來自一些“幽靈公司”——他們隱身于大眾視線之外,但卻手握
資本待機收購,對整個體育產業進行整合,尤其是零售。
而易峒體育經紀公司的一位經營人員估算,按照一個門店五年合同權的簽約成本計算的話,這些所謂的“幽靈公司”手中至少有將近十億的可支配資金。
這不會是張宏華想要卷入的一場戰爭。雖然早在八個月前大寶飯店的底層,當有人向他開出收購條件時,他已經預感到并沒有太多的還
手機會。
而這些資本的代言人,就是張宏華所言的“幽靈公司”——他們往往隱身局后,以至于沒人知道他們的立場究竟是什么——但有一點毫無疑問,即將面臨的奧運大潮以及奧運之后帶動的廣闊市場是他們的主要方向。
張宏華2001年從福建來北京做生意時,選擇的落腳點就是大寶飯店——那是距離國家體育總局最近的一家星級
酒店,該局60%左右的新聞
發布會都在這個酒店的2樓
會議室召開。
這正是張宏華看到的現實:在過去八個月間,他左右共有四家門店更換門楣,之前的充滿個性的店名已經被大幅的產品
廣告取代。而店內的產品,則大多以國外品牌為主。
從2005年開始,國家體育總局就著力強調:體育正在成為一種商品,并且能夠源源不斷對宏觀經濟作出貢獻,最終,將自己變成一個市民必須消費的產品。
幽靈公司的規則
他們往往面對的是一個擁有律師、說客以及政府背景人士組成的團隊。他們無法知道這些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但他們最直觀能感受到的信息是,他們的對手從不缺少資本。
這使得體育經營一條街的企業新陳更替更加具有市場風向標似的色彩,這個最大的體育部落的消散似乎成了一個正常現象。張宏華說,這就是所謂的“看不見的手”。
而在“幽靈公司”們看來,抓住奧運經濟商機的關鍵環節中,針對終端的控制顯得格外重要。產業界人士認為,相比于中國強大的商品生產能力和低廉的成本優勢,商品層面上的競爭成本過高,零售最容易入手,這也就是體育產業經濟范疇內的“國美現象”——在以往,這個現象被視為一種笑談,而現在,資本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這使得張宏華的戰爭看起來充滿著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而他自己知道,所謂的個人抗爭最終可能會帶來一個后果——被人以足夠打敗他信心的價格收購。
北京市工商局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說,這能夠反映體育產業的吸引力正在隨著市場整合的加速而穩步提升,“弱肉強食未嘗不是一種進步”。
他的戰場位于北京市崇文區的一個小街——體育館西路。因為靠近國家體育總局的緣故,這條街上聚集了超過100家的體育產業公司,產業密集度中國首屈一指。很多年以來,這里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體育部落,有著自己的規矩,有著自己的生態。
在此基礎之上,這家公司說,他們的規則是,“中國傳統的體育產業模式就如同在園中栽下1000株花卉,任其瘋長,現在,我們必須仔細地修剪花圃,找到那些引人注目的奇葩,比如零售終端。”
大寶飯店的秘密
一個承擔“幽靈公司”資本提供方角色的外資公司說,他們眼下要考慮的,不是砍掉多少產品線和裁掉多少工人,而是在體育產業這片龐大而又暫時缺少“肥料”的土地上,如何使像資本在其他行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協調眾多不同的產品線之間的溝通,找到最合適的人才發揮作用,以及利用重要的人際資源
網絡。
而如今,“幽靈公司”帶著游蕩的資本,并購的步伐已經摧毀了部落的寧靜。
在相關機構看來,這些公司的出現,最終有可能使奧運經濟的概念落到實處,并且顯得更有活力——并購、整合,這些字眼出現在體育產業上,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變化。
有專業機構認為,中國體育產業目前的總值大致在1500億元左右。北京聯合太度體育機構——這家公司曾經將某國內體育品牌的形象廣告做到了NBA全明星賽的現場——總裁朱曉明說,“這個數據并不夸張”。
它們手握資本待機收購,尤其是體育零售終端,其身后是虎視眈眈的外資。
張宏華的擔憂可以從北京市崇文區稅務機關的相關資料得到反映: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注冊地位于崇文區的體育產業公司變化情況明顯加強——其中大部分是因為收購、改變經營方向或者申請經營業務變更為主。
但他同時提出,在北京范圍內,針對體育零售終端的收購
活動正在升溫中,而且,在其中充當重要角色的是一些來自境外的資本。
此后的日子里,他不斷意識到,一場擁有難以盡數的“前線”的戰爭就此展開在他面前。從被收購的威脅到自身利潤的持續下降到來自企業的門店升級壓力,敵人來自四面八方,甚至還來自自己的陣營內部,他已經找不到他的部落。
張宏華最終打了一場敗仗。
在國家體育總局一位局長級官員看來,這種變化只能意味著一種可能:針對2008年奧運會的體育產業并購行為正在明顯加強,尤其在零售領域。
因而,在這個時候,幽靈公司進入零售終端的規則絲毫不令人覺得突兀——進入這個產業,占領這個產業,最終,改變這個產業。
來自國家體育總局下屬的一家專業體育用品公司的說法是,目前在中國體育用品市場中,中高端產品市場60%的份額是外資品牌,但除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幾個超級品牌之外,擁有自己專屬渠道的品牌很少——“可以這么說,中國80%以上的銷售渠道是存在收購或者整合空間的”。
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必須做出的決定。因為就在2月底,他已經發現自己處于“圍攻”之中,他那些經過渠道改造的鄰居們,已經打破了不重復經營產品的默契,相反,那些進貨渠道和品牌都優于他的門店們,正在銷售他之前的主打產品。他確信,自己遇到的窘境,其他的堅守者將會陸續遇到。
TAG:|公關|品牌|
根據張宏華自己做的調研,在體育一條街的范圍內,目前已經有兩家
大型體育用品超市出現——它們是收購了將近10家鋪面后形成的,而目前仍在照常經營的70家獨立門面中,有超過半數的企業有擴大規模或者轉讓的意向——而根據地稅機關的數據,這個片區的體育產業公司并沒有下降的趨勢。換言之,舊企業的退出和新企業的加入是雙向同步的。
很多官員都提到,劉鵬接任該局局長之后,參加的第一項
公關活動就是2005年的“財富
論壇”。當時,他強調的正是“體育—產品—奧運——產業”的概念,“必須在市場上改變中國體育產業,而不是站得遠遠的,向他們扔手榴彈。”
他將他的對手稱為“幽靈公司”,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公司的背景,也不知道這個公司最終將要做什么。他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個春天,這個公司手中揮舞的鈔票,和北京的沙塵暴一樣猛烈,狠狠地刮在體育用品零售終端們的臉上,其中就包括他的“宏華體育”。
對于體育用品廠商來說,這條街毫無疑問將會成為他們重點廝殺的場所——沒有人比中國商人更加確信,在中國體育管理最高機構的門口,開設一個產品形象店所能代表的深層含義。張宏華說,這里是中國密度最大的體育用品零售。
就在張宏華在為自己的宏華體育進行一場意料之中的戰爭時,一墻之隔的國家體育總局也在發生變化。
從大寶飯店出發,沿著“光明路”大街向西,經過國家體育總局的辦公樓,穿過正在翻新的訓練局大院,丁字路口往南的體育館西路,就是所謂的“體育產品一條街”。在這條街上,市面上能夠見到的體育品牌,無一例外都在這里開有門店。
他只是靜靜的站著,遠處國家體育總局辦公樓外高聳的圍墻已經消失,廣告燈箱連成柵欄狀,上面同樣貼著體育用品的廣告畫。
而他們選擇的突破口,正是中國傳統體育產業中最大的命門——零售。張宏華說,針對零售的整合最終只會帶來一種可能,要么被人收購,要么收購別人——而單以體育一條街來說,這些零售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往往是歸于個體,在面臨優厚的并購條件時,“內部分化或者被各個擊破是最經常出現的現象”。
也正是因為如此,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文章由善達
活動策劃公司整理編輯),這條街上的很多房東或者企業主們都屢屢接到赴宴的邀請——位于大寶飯店底層的餐廳是當地的最佳選擇之一,宴會的
主題只有一個——如果有人對你的鋪面感興趣,大概多少錢你樂意出售?
而據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共有體育大賣場700家、體育百貨商場1200家、運動用品店600家、地區體育銷售商160家、體育電子商務企業3家。相比之下,目前已有270余家國際體育品牌在中國建立了近5000家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