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關公司:熱門專業遭遇尷尬
2013-04-04 04:07:39
“當初報志愿的時候,正趕上中國加入WTO,老師、家長都覺得國際貿易專業一定會火。”山東經濟學院的江雷提起高考報志愿的事,開始后悔當初的決定太隨意了。“其實那會兒,我也不知道這個專業畢業以后到底能做什么,就覺得‘國際貿易’四個字聽起來多有‘氣勢’啊,一激動就報了。可你看現在,我們班上找到工作的同學中,多半都不對口。”
“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就業前景并不好。”楊文的室友陳露在進了大學校門后才知道,自己所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在國外一般需要拿到碩士學位才能真正有資格進入公司的管理層。“而這些,我們在填報志愿時都是一無所知的。”
由于工商管理專業有特殊性,學生本科畢業后,需要有三年的工作經驗才能繼續考本專業的研究生(MBA)。因此,楊文同班同學有不少通過跨專業考研來更改自己四年前的決定。
“說實在話,我們連自己的對口職位都沒有明確概念。現在找到工作的同學幾乎都是在企業做銷售等基層工作,不可能真正應用所學的管理知識。”陳露無奈地說,“實際上,我們本科設置的‘工商管理’專業在面臨就業時,根本無法名副其實。”
調查中,同樣熱門的經濟學專業也遭到冷遇,排在“滯銷榜”第六位(20.2%)。對此,山東財政學院財政專業的劉威深有同感。“當初真沒想到財政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這么窄。考公務員進政府財政部門很難,名額又少,公司的財務工作,會計學出身的學生做起來更適合。馬上就畢業了,我們班上落實工作的人不到四成。”
越是熱門就越要擴招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招聘會上,三角輪胎公司對我們進行了一個當場英語口試,要求用外語簡單介紹一個項目。英語扔了那么久,我一下子就懵了,結結巴巴地說不成句。”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梁輝告訴筆者,由于面試中口語不合格,自己在第一關就被刷下來了。公司的人事經理說,國際貿易的學生英語水平這么差,怎么能工作?提起這件事,梁輝至今還后悔不迭,“大學里真該好好學點兒東西”。
本次調查表明,熱門專業畢業生之所以會“滯銷”,47.9%的人認為是由于“畢業生在大學中根本沒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也有42.1%的人覺得“招生過多,畢業生供大于求”才是根本原因。
梁輝和他的同學們正在為自己的工作出路發愁。他所在的山東經濟學院,今年畢業的國際貿易專業學生有四五百人,來自8個本科班和3個專科班。而他們的下一屆,僅本科班就有12個。
滯銷專業依然是報考熱門
然而,血淋淋的現實并沒能阻止后來人的腳步。
在新浪網考試頻道同時進行的一項題為“2006年高考,你準備報考什么專業”的調查(31208人參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工學(24.0%)、經濟學(23.4%)和管理學(21.8%),法學以12.0%的獲選率排在第六位。這些在“滯銷榜”中位居前列的專業,在高考考生心目中,依然是不變的追逐對象。
上海交通大學的熊丙奇教授認為,造成這種矛盾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主要原因是考生和家長對專業熱冷的評價尺度有偏離實際的趨向。“很多考生評價專業熱冷僅憑一種感覺,一眼看去覺得新興的專業就是熱門的,傳統的就是冷門;也有考生認為,畢業后工作環境舒適的專業就是好專業,比如在銀行或政府機關等。實際上,他們都沒有真正考慮到,社會需求對專業冷熱的決定作用。”
智聯招聘網的職業顧問郝健告訴筆者,據他們統計,半年以來專業人才需求排名比較穩定,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工程技術、銷售和市場公關。
郝健認為,(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如今大學教育正從“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也在降低。同時,招聘單位喜歡錄用有某類技術能力或實踐經驗的畢業生。因此,他建議考生在選擇專業時應在個人愛好的基礎上更注重實用性,“目前看來,理論性強、內容空泛的專業就業前景并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