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關公司:唐少瑰:跨國公關路
2013-03-29 22:09:11
“北京的天氣怎樣?上海這邊連續的陰雨天讓我這個北方人無比懷念那里的陽光。”雖然素未謀面,但電話另一端,唐少瑰一句關于天氣的開場白,立刻讓人感覺對方好似是久未謀面的老朋友,親切自然。“接觸公關應該是很偶然的事情……”拜耳(中國)有限公司企業傳媒副總裁唐少瑰向記者娓娓道來她的跨國公關之路。
拜耳(中國)有限公司企業傳媒副總裁唐少瑰
從北電起征公關
90年代初畢業后,英語專業出身的唐少瑰幸運留校做了一名大學老師,并由于受到學生歡迎,連續幾年被評為優秀教師。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內心卻越來越感到不安。由于她教成人班,大多學生比自己年長,而她從未踏出校門,沒有直接經驗能傳授給學生,長久下去難免會變成井底之蛙。唐少瑰的這種不安與日俱增,爭強好勝的性格促使她毅然辭去了教師工作,選擇繼續深造。當時她正在南京一所高校攻讀語言文學研究生,此時,南京大學有一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項目,招收50名中國學生和50名外國學生,她很幸運地通過面試,開始了為期10個月的封閉學習。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外的咨詢公司、外資銀行剛剛進入中國,迫切需要中美文化背景的人才。“加拿大最大的電信公司Nortel(北電網絡)是南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單位之一,由于我的專業不是經濟、法律等熱門專業,因此便不在面試名單之列。”唐少瑰告訴記者,但她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當時我找到北電的人力資源總監,告訴她我想做公關,我對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非常自信,我能很容易地打動別人,建立信任。”這次毛遂自薦便讓唐少瑰義無反顧地進入了公關行業,再也沒有離開過。“這是一個可以做終身的行業。”她說。
“那時對公關的認知僅限于之前在教育行業積累的與人交流的信心,真正進入公關行業幾乎從零開始,從如何寫新聞稿、媒體分類等基本知識,進而慢慢接觸公司傳播的平臺和途徑。”她說,北電給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當時北電在北京的機構還沒有公關部門,唐少瑰開始了北電“公關第一人”的職業生涯。由于公共關系在北電是一片空白,她便有了無數創新的機會。“比如媒體俱樂部,”她告訴記者,要和媒體維持良好的關系,不是單靠宣傳產品,而是要讓媒體了解電信行業發展的趨勢,而當時的記者大多不是電信行業出身,對行業的發展不了解。“北電大中國區總裁毛渝南先生在電信行業有20多年的經驗,是國內電信業的泰斗,于是我想可以借助領袖的力量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接下來便有了在長安俱樂部的活動。我們邀請很多媒體記者,聽毛渝南先生介紹國內行業的狀況以及國外的一些案例,這不僅給記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使他們有機會看到行業的宏觀發展,(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同時公司的品牌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2001年,作為有潛力的年輕經理人,唐少瑰被選往加拿大工作一年。21世紀初,正趕上互聯網泡沫,北電的股票急劇下跌。“那時工作中遇到的大都是危機公關,并且當時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還不如現在這樣矚目,國外很多人都會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壓力還是很大的。不過這也讓我在專業上更快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