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活動策劃:朱旭東:“互聯網+”的兩條腿
2015-12-14 21:08:39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社會最流行的名詞了。似乎一夜之間,無論什么產業,只要能與互聯網扯上點關系,就一下子能擁抱未來了。
的確,從2009年起,中國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超過了295M,8Mbps固定寬帶接入用戶數占比接近50%,標志著我國已跨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已經開始重構我們的生活方式。
但是,“互聯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筆者看來,至少在“+”之前有兩個基本點得搞搞清楚。
第一,搞清楚你要“+”的究竟是什么東西。這種東西可以是有形的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服務。而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是個人(C端)還是公司(B端),或是兩者皆可,必須自己先整明白了。
所謂“互聯網+”要“+”的就是產品和服務,“+”起來的目的就是對使用者而言更方便、更實惠、更及時。所以,如果我們不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上用心,不斷提升質量讓消費者滿意,而只是想用“互聯網+”的概念來渾水摸魚,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這個基本點可稱之為“互聯網+”時代的“守正”原則,是所有“互聯網+”的基礎。沒有好的產品與服務,“正”守不好,再怎么“+”,互聯網也是走不遠的。
“互聯網+”的另一個基本點當然就是互聯網了。怎么“+”互聯網?“+”什么互聯網?是困擾大部分守正的傳統企業家的難題。因為“互聯網+”的思考邏輯和傳統產業是完全不同的,可謂兩個世界。
傳統產業的思考邏輯是先算清自己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之成本,再加上利潤等數字,形成一個市場售價。有成交了,我就賺錢了。這是很清晰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傳統市場原理。
而“互聯網+”的邏輯是“羊毛出在豬身上”,這完全顛覆了傳統產業的經營思路。如果你還是站在原有的行業里,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傳統邏輯去做所謂的“互聯網+”,是不會成功的。最多是把互聯網技術作為你的補充,多一些線上渠道或用于消費者溝通互動的所謂官方微信微博而已。這樣的“互聯網+”是“偽+”,沒有任何實質的價值。
我們要做的“互聯網+”是真正的、全方位的擁抱互聯網。從產品設計到原材料供應,從生產管理到倉儲物流,從消費者使用到流通渠道,所有環節互聯網化。特別是企業商業盈利模式的全新再造以及產業價值鏈的創新打造,都需要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這樣才會有“滴滴”“快的”對出租車行業的顛覆,才會有蘋果WATCH的橫空出世,才會有更多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這就是“出新”——跳出傳統產業思維的條條框框,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創新再造原有產業的價值鏈,設計創造自循環的新型產業生態環境,構建全新的“互聯網+產業”的盈利模型,讓消費者在整個產業生態環境的營造中擁有主權,形成新的價值體系,這樣的“互聯網+產業”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互聯網+”就像一個圈,越畫越大。這個圈的一端是各種消費場景,提供給用戶各種生活服務。另一端連著各類生產場景,提供各種生產服務。未來,我們的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一定會打通融合,O2O的模式必將從服務業深入到工業制造業。
所謂的“守正”與“出新”就像是“互聯網+”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只有這兩條腿都壯實了,協作有序,發達有力,“互聯網+產業”的路才能走得通,走得遠。本文來源:國際公關 文>朱旭東
TAG:朱旭東 互聯網 傳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