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活動策劃:陳志杰:沒有轉化的數字營銷不是好"動力艙"
2015-12-16 23:23:46
今天,媒介資源已不再稀缺,更困難的是如何影響消費者,讓消費者有興趣參與互動分享的過程。社會化傳播與數字營銷已經成為一個無辦法回避的趨勢。韜光養晦了6年之久的宣亞數字動力艙日前在北京正式亮相,展現了其在數字領域的探索成果和未來方向。近日,宣亞數字動力艙董事長陳志杰向《國際公關》的記者分享了“數字動力艙”背后的故事。
《國際公關》:宣亞數字動力艙在北京舉行了媒體溝通會,贏得了業界廣泛關注。請您首先介紹一下“數字動力艙”是一家怎樣的機構?
陳志杰:宣亞數字動力艙是宣亞國際傳播集團旗下,專門負責數字化營銷傳播的公司。協助品牌主在媒體網絡、社交平臺、電商渠道上整合策略、內容、創意與技術,以提升品牌在數字化時代的品牌資產及銷售效果。從2008年成立至今的6年時間里,“數字動力艙”在集團內部協助眾多客戶在數字營銷與傳播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
目前,“數字動力艙”集合了北、上、廣的團隊,形成近50人的規模。員工共分為5部分:客服人員超過60%,占比例最多;設計創意人員占15%,主要做交互設計和網絡美術創意;技術開發人員占15%,致力于通過技術導向把服務產品化;策略人員和數據人員各占5%。
《國際公關》:“數字動力艙”從2008年成立到現在已經6年了,那么它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陳志杰:這要從宣亞國際傳播集團的整體戰略談起。宣亞國際傳播集團成立于1999年,2008年起與宏盟集團(Omnicom)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了傳播資源的國際化突破。
公司在內部創新階段之初,抱著嘗試的心態成立了一個叫Platform D的部門,D指的是Digital,也就是數字平臺。Platform D由一些年輕人組成,他們當中有數字創意設計師,交互設計的程序員,還有從傳統廣告公司出來想尋求新的創意過程的人。
Platform D就像一個“實驗室”,日常做外國最新數字交互設計的研究、前瞻性分析、案例分析調研等工作。他們并不直接面對客戶,而是將那些新視覺化創意導向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內部招聘、年會、內部案例分享等時機。
2010年,宣亞成立了名叫“數字動力艙”的機構,融合了原來Platform D以及一個科技類和家電類項目的團隊,這就是數字動力艙的雛形。原來的小范圍“研究室”開放了,也開始為客戶提供數字化及社交網絡方面的整合營銷服務。此后,“數字動力艙”團隊逐漸由態度和業務相對封閉,到開放地與集團內同仁合作,與集團重要客戶對接。
2014年1月1日,北京宣亞國際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把“數字動力艙”整體團隊裝進去。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我并沒有只把數字動力艙定位為數字公關公司,而是一切跟著客戶營銷需求走,在客戶期望發生裂變的數字環境里面,為他們服務。
《國際公關》:請通過一些案例來講解“數字動力艙”所做的工作。
陳志杰:一直以來,“數字動力艙”在數字策略與創意內容、社會化交互與傳播、新媒體資源與平臺整合、產品開發與服務模塊化等方面進行探索。最近這兩年開始產出一些優秀的案例。
我們曾幫助碧浪客戶豐富微博運營的工作。事實上原來的團隊在內容創意上已經可以把控,可以寫很有趣的段子。但在微博1.0到2.0時代的過程中,我們協助執行了很多有趣的交互方式,比如做了一個“我的明日凈辣秀”的活動。雖然是一個洗護品牌的微博,卻把干凈的衣服和時尚關聯起來。每天根據天氣發布穿衣指數,同時鼓勵粉絲把搭配衣服方式分享出來,而切入和評論的角度都是和干凈的衣服有關。在大的服務框架下,加入了更多交互的設計,目前更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傳播與營銷,這就是數字動力艙的作用。
汰漬潔凈熏香系列出來時,我們就把“衣服洗好晾干后帶著香氣出現在你面前”的那個美好時刻包裝起來,傳遞給消費者。我們做的所有數字傳播工作,都不明著去說它洗得多干凈,而是一種品牌概念的傳播。請陳妍希和張孝全拍了一個叫《汰漬小幸感》的微電影。同時進行了很多線上傳播和交互,比如利用海報設計,網友只要上傳照片,就可以變成海報主角,由此帶來很高的參與度和很好的傳播效果。
《國際公關》:現在很多公關公司都在做數字營銷團隊,也開始逐漸推出自己的數字營銷機構品牌,在這樣的情況下,宣亞“數字動力艙”有哪些獨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