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策劃公司:呂朝:給楊元慶講解社會責任
2015-12-16 23:24:37
呂朝做的事常常“超前”,但他只肯“領先半步”。
“我們要跟著行業的發展走。如果行業發展是受阻的,我們機構想要發展好是很難的。領先半步即可,就是這么一個節奏。”呂朝告訴記者。
呂朝是NPI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恩派”)主任。自創立以來,恩派進入了全國30個城市,編織了一張偌大地域網,孵化草根公益組織達400多家。
明年是恩派創立10周年,呂朝用張瑞敏的話總結,“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他覺得NGO也一樣,“成績”因時代而生。
前輩領路
呂朝之所以能早早走進公益界,完全是因為他做過記者。
風云變幻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呂朝正在北大中文系讀書,價值觀的破碎和重塑,讓他對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有了很多反思。
那是一個將記者稱為“大記者”的年代。畢業后,他風光地加入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供職于《半月談》。經濟口、農村口,他都跑過,一年到頭,身在全國各地。到基層采訪,有時“幾大班子飯局作陪”,有時人身安全難保。
一次,安徽某縣發生血案,縣糧食局局長父子被炸死,呂朝跟著自己崇敬的老記者戴煌到當地采訪。“當時感覺那個縣一窩黑,晚上在招待所睡覺,他們故意搞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招待所周圍走來走去。”呂朝告訴《中國慈善家》,自己被嚇得用沙發擋住門,當過新四軍的戴煌卻已夢中鼾起。
看到過太多記者前輩的風采,見賢思齊,呂朝學著深入調查,大膽撰文,詳細報道。
“這段經歷非常難得,讓我真正從最高層到最低層去了解了中國社會。”呂朝說,新華社當時盛行的調查研究之風讓他受益匪淺,但他并未完全適應這份工作。
鄧小平“九二南巡”后,呂朝帶小分隊下地方做調研,考察中國期貨市場。他跑了十幾個省,撰寫長文曝光諸多暗角,結果稿子未能上版。類似的事時有發生,他心灰意冷,決定離開。
經人介紹,呂朝去了《中國證券期貨》雜志。二十四五歲的他成了“差不多當時中國最年輕的主編”。此后,他下海創立一家營銷傳播公司。2000年前后,他在北大MBA班結識民政部官員,被邀請到剛剛創刊的《公益時報》做總編。
“本來是幫忙的,但當時遇到的問題比較多,結果越陷越深。”呂朝說。
基于多年研究,2004年,呂朝作為主要推動者,在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下創辦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這是中國第一個企業公民的專業協會。
同是這一年,中國大多慈善富豪們正睡眼惺忪,呂朝推動《公益時報》和胡潤百富榜合作,推出中國首個“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該榜至今每年發布。人們大多看到的是富豪捐款數額,而呂朝的本意卻是“尋找中國的卡內基”,他希望看到中國企業家中能出現對公益慈善事業有突出貢獻的人。
在《公益時報》的日子里,呂朝結識了朱傳一、商玉生、徐永光等中國公益界拓荒者,更與朱傳一結成忘年之交。
當時,朱、商、徐等人在中國推動第三部門建設,已早早創立北京NPO信息咨詢中心(現北京恩玖非營利組織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統稱“恩玖”)。呂朝正打算從《公益時報》離開之際,被朱傳一邀請到恩玖擔任副主任。
“朱傳一老前輩對行業理解非常透徹,跟我談的東西也跟別人講的很不一樣,包括行業的重要性、國內國際發展趨勢等等,那次談話基本奠定了我對這個行業的一個全面的或者深刻的認識。”呂朝說。
除了朱、商、徐三人,在恩玖,呂朝認識了一批中國公益領域的前輩,有楊團、何道峰、閻明復、崔乃夫等人。他們的引領,讓呂朝起步便走向中國公益探索的前沿。
于鋒尖處
2005年,商玉生、徐永光等人推動恩玖在北京進行民政注冊遲遲未能成功。
“上海浦東是當時中國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有一次我們在上海做培訓的時候,上海浦東局聽了都覺得很好,想把我們引過去。”商玉生告訴《中國慈善家》,當時北京非營利組織發展比較靠前,上海則相對沉悶。
在時任上海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馬伊里的邀請下,商玉生跟徐永光商議,決定開辟浦東市場。呂朝成了得力人選。
2006年1月,中國第一個公益孵化器恩派在浦東成立。
呂朝與徐永光想法相同,上海的恩派不能照搬北京的恩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