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策劃公司:王豐斌:互聯網+時代的“新常態”
2015-12-16 23:26:18
30年前,美國人邁克爾·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價值鏈分析迅速成為管理咨詢行業的一項重要業務領域,提出價值鏈概念的《競爭優勢》一書也成為管理咨詢從業者書架上的經典書目。實質上,很多理論都是緊跟著實踐的腳步,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早就是無處不在的——上下游關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價值鏈上的每一項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的價值實現造成影響。
依今天的視角,波特的洞察理所當然,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他的敬意。不過,后來者向波特致敬最好的方式是延續波特的思考——在攻城掠地的互聯網浪潮背景之下,又有學者提出虛擬價值鏈的觀念,即電子商務在信息與通信中的活動所構成的價值鏈。在“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互聯網時代,價值鏈理論之樹又長出了新的枝葉。
虛擬價值鏈的提出是考慮到企業生存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單是范圍規模的拓展,也不只是渠道方式的演進,而是企業面臨的生態環境的一次突變。世界突然變大了,走向巔峰或衰退下滑都是加速度的,是比以往更幸運或者更悲催,取決于企業應對新世界的能力。這個新世界由兩類價值鏈組成:管理者所能看到的和觸摸到的實體價值鏈(marketplace),以及由信息和網絡形成的虛擬價值鏈(marketspace);這兩個維度形成一個價值矩陣,相互影響與交融,共同生成和實現企業價值。眼下流行的各行各業紛紛“互聯網+”浪潮,其實也是源自同一個道理。
為什么有些商家的產品低于成本價格卻受到追捧,甚至“免費”思維大行其道,所謂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來買單的邏輯在哪里?實體價值鏈可能面對這樣的難題有些束手無策,因為一切價值作業(技術進步、管理提升、成本控制、資源整合等)都在訴求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溢價效應,形成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過,虛擬價值鏈(marketspace)的提出,可以說打開了一扇充滿想象力的天窗。
價值鏈理論的延展到這里并未止步,伴隨著網絡經濟的風起云涌,又出現了價值網絡、價值星系的概念。形象地說,互聯網時代的標桿企業好像是一顆“恒星”,恒星企業產生一種吸引力,使價值星系中的其他模塊企業既圍繞“恒星”企業運轉又能自組織地運轉。
到底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或許大家會有爭議,沒有爭議的一點是:這是一個創新的年代,甚至是一個顛覆的年代,很多違背過往“常識”的新事物出現在我們身邊,互聯網正在顛覆和改造我們的現實,“被顛覆”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那么,新常態下的新的價值邏輯是什么?
網絡時代的價值邏輯可以在如下幾個層面來進行討論和闡發——首先,價值邏輯思考背景被拓寬,價值的最終實現需要超越實體領域走進社會關系生態中,最終極的比價或競爭不只是產品本身的物性價值衡量或價值與價格的比照,而要拉入到全息互聯的社會生活中重新進行價值評估。
其二,價值鏈的戰略核心環節開始向虛擬價值鏈端轉移,在發展戰略上,我們需要盡可能的與社會生活建立立體化、系統化的關聯,在信息溝通、社交娛樂、生活方式上全方位的融入。樂視剛剛發布了新的產品系列,未來的人生不過就是面對幾塊屏幕,諸如手機、PC等,樂視的產品布局可以看出它全面打通人類數字生活空間的野心。產品、服務、關系,這是一個時代演進的脈絡,如何融入社會關系生活與生態中,占領數字生活空間的路線圖,與公眾結成價值共同體,這才是未來的王道。
基于上述兩點,如果企業在虛擬價值鏈既然建立了與社會生活的信息流價值流的管道,形成了虛擬價值鏈體系,就具備了價值轉化的可能性。全息互聯時代,信息對稱透明使得價值形態走出了相對板結化、獨占的時代,價值共享意味著價值可以細分、轉化、流動,當我們與消費者形成了價值共同體,就可以對消費者免費,讓他人來買單?;ヂ摼W經濟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便是,可以虧損,但是必須最快速、最大化地占領陣地,這樣才能有更廣闊的價值騰挪空間。
TAG:王豐斌 互聯網+ 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