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活動策劃:東莞社會治理闖新路,東莞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創新全省社會管理引領區的戰略目標。東莞成為全省唯一與省社工委簽約全面共建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將社會工作機構覆蓋到鎮街一級。
|
東莞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提出創新全省社會管理引領區的戰略目標。東莞成為全省唯一與省社工委簽約全面共建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將社會工作機構覆蓋到鎮街一級。同時組建了社會建設研究院,制定了社會建設“1+7”、社工發展“1+15”、農村綜合改革“1+5”、優化營商環境“1+6+X”等一批政策文件,形成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政策制度支撐。
去年12月28日,2012年珠三角競爭力年度報告發布,東莞位居“社會治理”排名第一位。東莞提出創新全省社會管理引領區的戰略目標,與省社工委簽約全面共建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同時出臺一批政策文件,在制度上保證社會管理力度。這些做法得到珠三角競爭力研究智庫成員的好評。
2011年,發生在東莞的“坤叔”注冊成為廣東社會建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去年,東莞在社會建設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探索社會治理的新路。
孵化基地讓社會組織能挑大梁
去年底,東莞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成為全省第一批社會創新觀察項目。這是東莞率先放開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后,社會組織培育發展里程中又一個標志性事件。
東莞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近年來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全市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約2200家。但一些初創期的社會組織在硬件設施、能力建設等方面面臨一些困難。東莞率先在全省地級市中籌建社會組織孵化基地,采取“政府資金支持、民間力量興辦、專業團隊管理、政府公眾監督、社會民眾受益”的運營模式,首批10家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于2011年12月入駐前期辦公場所。孵化基地實行“進駐—孵化—評估—出殼”的工作模式。以孵化基地為平臺,東莞將組織面向群眾的公益普及教育活動和引導入駐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為群眾提供一個接觸公益、體驗公益和參與公益的窗口。通過入殼孵化模式,為社會組織提供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對處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組織進行系統培育和扶持,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基地還將邀請專家教授和社會組織管理資深人士為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提供系統培訓,幫助社會組織改善管理,提升能力和組織績效,提高社會組織整體水平等。
今年上半年,孵化基地面向社會組織開展了注冊咨詢、活動策劃、能力建設、籌資指導等各項服務,并積極牽線搭橋,幫助社會組織參與公益創投。入駐的10家社會組織已全部接受了登記輔導服務并正式注冊成立,有3家服務項目入選東莞市第一屆公益創投實施項目。截止去年11月初,各進駐孵化基地的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活動577次,服務群眾36萬多人次。
去年11月,地處黃金地段、總面積高達2500平方米的東莞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新址正式啟用,并發布了招募第二批社會組織進駐的公告,東莞將繼續引入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入駐,進一步擴大孵化規模。
東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表示,東莞將不斷完善孵化基地各項建設,逐步實現運作模式標準化、各項制度系統化、扶持資金常態化、評估促建規范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使孵化基地成為滿足不同社會群體需求,集孵化培育、資源整合、交流合作、經驗推廣于一體的社會組織綜合服務平臺。
公益花開滿城香
職高生阿蒙(化名),相比在并不理想的學習成績上努力,他更樂于和一幫“兄弟”抽煙喝酒,甚至為了“義氣”打架。2012年5月,他第一次接觸到“莞香青年農舍”時,被農舍所在的泗安島吸引了。除了城市里難得一見的田園風光,島上泗安醫院里住的數十位麻風病康復老人也是吸引阿蒙的原因之一。這些老人平均年齡接近70歲,盡管麻風病已經治愈,但他們依然受到社會上某些人的偏見。
在“莞香青年農舍”,阿蒙和同伴們在農舍田地里學習除草和耕種,自己劈柴生火煮飯,搭篷睡覺,一起探訪康復村老人。
10月,阿蒙再次來到農舍體驗。負責農舍的社工發現,阿蒙臟話少了,在老人面前也不再抽煙,他不止一次地告訴社工和家人,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專。
“莞香青年農舍”是去年東莞市公益創投的項目之一。負責項目運行的大眾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說,這個項目得到省相關部門的支持,通過工作營的形式,組織青少年短期駐村服務,與康復村老人共同生活勞作。參與農舍項目的青少年達800多人次,同時通過社區宣傳的方式擴大社會影響力,間接受惠人數2萬人次以上。項目旨在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參與社會服務、接觸農耕工作和體驗集體生活的平臺;為康復村老人提供一個廣泛與社會互融,消除歧視,展現勇于克服人生坎坷的歷史窗口;為東莞社會工作服務網絡提供支持資源,提高社會服務質量。
莞香青年農舍”是東莞公益創投項目的一個縮影。
公益創投是把“公益慈善”和“商業智慧”理念有效結合,為初創期和中小型社會組織提供“種子資金”以及發展戰略規劃、財務管理、項目開發等綜合技術支持的社會組織扶持方式。這一模式能促進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和模式創新,幫助其發展成為可復制的、高效率的組織機構,有效滿足社會公共服務需求。
東莞在全國首開先河,構建由市公益創投組委會、支持型社會組織和獨立評估機構組成的“三角”運作模式。項目啟動以來,圍繞“扶持社會組織”、“培育公益項目”、“節約社會成本”、“推動全民公益”四大目標,精心策劃項目征集、入圍評審、項目推介、入選評審等七步程序,共征集社會組織和個人公益項目227個,28個入選實施,福彩公益金配套資金8430426元,獲得企業、個人的社會捐助1392500元。在項目財務管理上,嚴格按照《東莞市公益創投活動入選實施項目財務管理辦法》規范運作。
項目執行機構共16家,初創期和中小型社會組織占87.5%,參與機構涵蓋了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基金會,服務惠及青少年、婦女、兒童、老人、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等廣泛群體。
相關專家表示,東莞的公益創投讓政府由執行人轉變為服務購買人、主導者、監督者,同時引導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由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跨越。這一模式構建了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政府資助性購買和投入”上探索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新路。
管理體制創新東莞先行一步
在社會組織發展上,東莞積極創新管理體制改革。
在行會商會上,東莞探索建立現代行業協會管理制度。主管部門出臺了行業協會商會十項現代管理制度,健全以章程為核心,決策、執行和監督相對分離的行業協會法人治理機制和現代行業協會管理制度,全面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東莞還在全市家具、電子等10多個行業先行先試“一業多會”,涌現出名家具俱樂部、律師協會等多個行業自律好、服務能力強、社會影響大的行業協會,較好地發揮了行業自律和行業管理的作用。
去年7月,東莞積極探索社會組織“松綁”政策,進一步擴大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范圍,主動對社會組織登記注冊行政審批進行改革,取消社會組織登記注冊前置審批事項83項,在確保依法依規的大前提下,將社會組織前置審批許可事項壓縮為5項,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均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直接到市民政部門登記。將行業協會的籌備成立和正式成立合并為直接申請成立登記。社會組織成立登記審批時限由原來的60日縮短為20個工作日。對于一些還達不到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我們主動研究,嘗試實行登記和備案雙軌制管理。
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是東莞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東莞積極依托社會組織開展服務。東莞成立了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指導服務中心,充分利用異地商會資源,率先在全省開展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試點工作,先后指導東莞市湖南婁底商會等5家商會在內部設立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使之成為黨委政府服務管理異地務工人員的重要橋梁和紐帶。除了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文關懷多元化外,東莞還推進政治參與公平化。東莞從異地務工人員中公開招考公務員和公選聘任團市委專職副書記、市總工會、市婦聯專職副主席,實施“圓夢計劃”,拓寬異地務工人員上升通道。同時,保障異地務工人員民主政治權利,目前全市有1名新莞人當選省人大代表,1名新莞人當選省黨代表,17名新莞人當選市黨代表,5名新莞人當選市政協委員。
對話
社會管理創新
筑“和諧崛起”城市
東莞市社工委專職副主任盧壽維
在前日召開的東莞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表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以建設“全省創新社會管理的引領區”為目標,推動各項工作。
昨日,東莞市社工委專職副主任盧壽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市社工委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各相關部門一起,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努力實現“和諧崛起”的目標。
南方日報:在社會建設中,如何維護好基層群眾利益?
盧壽維:東莞一直堅持創新群眾權益維護機制。我們希望建立健全群眾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推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對養老醫療政策調整、房屋拆遷補償等涉及百姓利益、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矛盾比較突出的重大問題,先聽群眾怎么說,再定自己怎么做,統籌兼顧各方利益。
依法規范治理機制是維護協調好群眾利益訴求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著力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注重運用法律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增強法律的約束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南方日報:您認為如何加強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盧壽維:東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基層這個社會建設的重心和基礎,著力強化基層建設,有效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在基層,黨組織發揮好引領作用。東莞提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把黨建工作向“兩新”組織、基層社區延伸,加快推進“黨建帶群建”,黨群共建一體化,以黨建工作創新推動社會服務管理創新。
村(社區)要發揮好自治作用。完善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居)民自治制度,積極支持村(居)委會依法組織群眾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積極探索異地務工人員參與社區自治的方式方法,把基層社區打造成社會自治的基礎平臺,打造成多方參與、和諧共享的生活共同體。按照市委全會要求,積極探索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參與社會管理、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治的途徑。
基層尤其要發揮好群眾的主體作用。東莞將繼續堅持領導干部接訪和下訪約訪等制度,建設視頻信訪系統,完善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定期聯系群眾制度,發揮黨代表工作室聽民意、聚民智的平臺載體作用,廣泛實施群眾聽證、民主論證和專家咨詢制度,引導社會成員為社會管理創新出謀獻策。我認為,要努力形成社會服務管理人人參與、社會建設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南方日報:您如何評價東莞獲得珠三角競爭力社會治理排名第一位?
盧壽維: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社會建設,此次東莞在2012年珠三角競爭力排行榜中名列“社會治理”第一位,反映了輿論和公眾對東莞社會治理成效的認可和肯定。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的目標,“在社會復雜多元基礎上實現和諧崛起”是“高水平崛起”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莞將繼續加大社會建設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創新社會管理,優化人口結構,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讓全體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轉型升級成果,實現人均收入更豐、就業機會更多、生活品質更優、社會保障更好、文明程度更高、幸福感更強,努力成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的引領區。
南方日報:社工委是社會建設的重要部門,您認為,過去一年社工委在社會建設中有哪些成績和經驗?
盧壽維:社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覆蓋面廣,涉及多領域、多部門。從社工委自身來說,我認為主要有三點經驗。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我們牽頭或參與起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一些涉及重點工作的方案將于近期陸續出臺實施,我們努力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東莞特點、時代特征的社會建設基本框架。
二是加大推進力度。東莞與省社工委共同簽署《共建全省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協議書》,成為目前全省唯一與省社工委全面共建創新社會管理引領區的城市。通過積極的探索實踐,東莞在重點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組織和樞紐型社會組織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特色和品牌。
三是堅持上下聯動。我們認真組織實施多層級的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力爭盡快形成一批具有時代特征、東莞特色的社會管理創新亮點。目前初步呈現了省、市、鎮街三級聯動,多類項目齊頭并進的社會建設喜人局面。
關鍵詞索引:公關活動策劃,東莞,社會治理,闖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