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羅振宇:“內容為王”是句鬼話 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媒體、企業還是個人都面臨著轉型。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看來,外界將互聯網僅僅當作一個新渠道的想法是不準確的,互聯網并沒有讓天下大同,“內容為王”也是一句鬼話。讓我們看看,羅振宇是如何看待現在的互聯網轉型的呢?他又有哪些新鮮的邏輯思維要呈現給大家呢? 以下是羅振宇演講實錄 互聯網思維現象 目前大家都有互聯網思維焦慮癥,連馬化騰都有,他不敢離開中國去硅谷考察,怕離開幾個月公司都沒有了,Facebook非常想進中國市場,因為美國的年青人現在已經不用它了,中國是他最后的救命市場;風頭一過,人人自危,剛剛給自己的成功寫本書,或者剛上好市,公司就快完了。以前的臉盟、秘密,紅了一周就沒有人提了;這就是大家為什么有這些焦慮?因為變化太快了,但大多仍然考慮的是怎么在網上賣東西,今天我談的主要是這輪轉型的本質是什么,底層邏輯是什么。不能保證對,因為我們也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但我保證今天告訴大家的都是掏心掏肺。 人類社會發展解讀 首先讓我們重新理解一下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兩個線索,一個是“人的延伸”,一個是“跨界協作”;麥克·盧漢認為,科技的發展有清晰的規律,就是對人不斷的延伸替代。比如輪子和火箭,就是對人類腿的延伸。洗衣機和榨汁機,就是對人類手的延伸;電話就是對人耳朵的延伸,電視就是對人眼睛的延伸,科技的發展規律就是這樣。所謂“跨界協作”,人和近親猩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會協作。協作產生了分工。協作不是猩猩們你給我撓撓癢癢,我給你梳梳毛發,這叫互相幫助;“協作”是我給你打只兔子,你幫我縫件衣服。 協作產生了分工,分工就帶來了估值,帶來了博弈,我打幾只兔子,能換你給我縫幾件衣服呢?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還有跨種群協作,游牧文明是人和馬、牛、狗等動物協作,農耕文明是人和小麥、稻子等植物協作。 到了工業文明,我們通過蒸汽機與死去的植物化石(煤炭)進行協作,通過內燃機與死去的動物化石(石油)進行協作;羅輯思維有期節目叫《改變世界的箱子》,說因為集裝箱降低了95%的運輸成本,使得全世界協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現在路上跑的集裝箱里裝的大多是半成品,集裝箱讓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大工廠,它改變了世界的協作方式,因此它就改變了世界。 互聯網與協作方式 互聯網不是新的技術,但他能讓人進一步延伸,協作方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即使最樂觀的人也可能低估了互聯網所能帶來的改變。就像一百多年前電話剛發明不久的時候,一個美國市長就樂觀地說,未來每個美國城市都會有一部電話,現在呢?據預測Iphone8將是最后一代手機,人類電話將消失,因為隨著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未來人的周邊都是信息傳遞工具,就不需要有形的電話了。 曾經有個聾子看人放炮仗,說怎么好好地一個花紙卷,說散就散了呢?因為聾子的感官世界缺少了一個維度,因此他沒有辦法理解爆竹如何被引爆。如果你沒有辦法理解互聯網將如何改變世界,你就仍然認為互聯網思維就是在微信、微博、京東、淘寶、唯品會上賣東西;所有的行為就跟聾子看放炮仗是一樣的。互聯網帶來的是人類連接方式的改變。人就是群居動物,懲罰一個人最嚴厲的辦法就是把他關起來不讓他和任何人見面。工業文明以來,我們每一代人創造的財富,都是以往所有時代創造的財富綜合的數倍,我們這代中國人,生下來就像拿到了一張主題樂園一生游的門票,如果你討厭動蕩和刺激,那你生在當代中國就是悲哀。因為我們接下來,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次絕大的動蕩。 工業社會三大邏輯 工業社會的三大邏輯,就是通過“組織化”協作產生效能,“產品化”規模產生效能,“中心化”傳播產生效能。 第一“組織化”協作產生效能 農耕文明是沒有大規模組織協作的,大家自己耕田自己織布,通過村鎮宗祠連接在一起。古代戰爭,常常是幾千人的戰場,一方一觸即潰,很多斬首和傷亡,都是通過追擊中的屠殺獲得的。直到近代化戰爭,才出現一方正面傷亡70%仍不崩潰的現象,這就是組織化帶來的變化。工業社會以后,就有了上班這件事。從國家領導人到一般藍領工人,都要上班,上班就意味著組織化,意味著高度的分工協作,從此人類的財富開始噴發,當年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一句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其實這句話就不科學,雞叫是天亮的原因么?是因為天亮雞才叫;科學技術是分工協作之后的結果,而非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