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羊湯節,活動策劃
旅游節泛濫了,讓人跑步也看不過來了,且有點眼花繚亂。如果說,舉辦旅游節是個好的事情,你能想到這個節那個節,但是你想到過羊湯,也被硬冠上文化,被過節嗎?趙本山的老家鐵嶺,就整出了“羊湯節”。7月8日,第五屆大甸子羊湯文化旅游節開幕。鐵嶺市副市長孫德蘭到會并講話。小沈陽的父親和哥哥,也在開幕式上獻演。
羊湯被過節,是一個荒唐的事情。因為,吃的東西和喝的東西都太多了。既然羊湯可以被過節,是不是米飯、饅頭、面條、餃子等等,也可以被過節了呢?照此過節下去,整天光尋思吃,用不上干正經事業了。
吃里面,元宵也被過節,叫“元宵節”。但是,元宵被過節,也是因為在上千年的封建社會里,農業經濟基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太豐富,創造出來的節日。元宵節,作為傳統繼承下來,即使拿到外國也不會被笑話。可整天不干正事,今兒個過羊湯節,明兒個過羊排節,后兒個過羊蹄節......過完了羊,再過牛、馬、驢之類,一個一個地過節,成了一個什么國度?
曾經有一個相聲,說的也是吃,先吃國內的科學家,后吃國外的科學家,隔三差五就想一個吃的名堂吃上一頓,終于吃到了巴普洛夫。同理,拿吃的東西尋找由頭舉辦旅游節,用不了多長時間也會把吃的東西給過完的。而且,這么整下去,由于中國二千多個縣、市,也肯定有過重復的。像羊湯,鐵嶺人以為大甸子羊湯好,而同為遼寧的撫順市新賓縣和清原縣、丹東市寬甸縣和鳳城市、鞍山市岫巖縣、錦州市義縣,也都各自以為各自的羊湯好。只不過就是,后幾個沒有專門給羊湯過節,而是把羊湯作為小吃的一項內容,混入了滿族風情節、旅游節、漂流節、廟會等等。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歷史文化、特殊的自然風光等,有可旅游的資源,舉辦個旅游節,說得過去,但是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辦旅游節,勢必走樣,甚至貽笑大方。
旅游節發展到現在,基本范式就是開幕式、文藝表演、商務洽談,配套的有美食品嘗或者學術探討,到最后有的連閉幕式也不搞就收場了。節慶過后,一篇又一篇“旅游節創收若干,招商引資若干”的自吹自擂。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現在很多領導只看數據、報告,而不去實地調查和注重實際。這樣的作風,也助長了這種節慶方式的泛濫、重復和荒唐。
旅游節,本應該是旅游者的節日,而不是旅游資源擁有者的節日,更不應該成領導的顯擺政績的節日。主辦者、策劃者們過于注重領導的口味,反忽略了舉辦旅游節的真正意義,這是一個亟待扭轉的方向問題。旅游節,活動策劃,到底如何辦才能真正體現價值呢?
首先,旅游節顧名思義旅游者的節日,因此就得照顧旅游者的感受,考慮如何辦才能讓旅游者覺得這是一年一度的節日,以后每年的這個時間都會想來看一看。這一點上,可以參照草原的“那達慕”、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大連的“服裝節”等。換句話說,要辦成游客能夠全情參與進來,并獲得精神愉悅的節日。
其次,旅游節一般都是一年一次或者幾年一次,可以在這幾天把那些沒有條件上的項目整理起來,這樣既豐富了游覽內容,也顯得特別的有意義。像鐵嶺的羊湯節,完全可以和有趙本山參加的節日一起搞,這樣既可以借助趙本山宣傳羊湯又不會因單獨給羊湯過節而顯出荒唐。
第三,創造旅游品牌,品牌是唯一的、獨特的。一個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旅游節慶活動,必須圍繞一定的主題和特色。比如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的漂流節,就是一個特色。很多人去清原旅游,看山看水的同時,更為了體驗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