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關公司:“柯達女神”的優雅轉身:不會輕言隱退
2013-04-01 05:25:11
在柯達效力12年后,被譽為“柯達女神”的葉鶯再次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優雅轉身,這次她選擇的對象是全球領先水處理環保公司美國納爾科。在加盟新東家的發布會現場,葉鶯幾次把新東家名字錯念成“柯達”,全場會意微笑的片刻,她稍作鎮定說:“我再次得到了命運的眷顧,與這樣一家企業相遇。”
初露鋒芒
1997年,葉鶯加盟柯達時,柯達因為合資問題與中方已經談判了3年,由于雙方利益分歧大,溝通不暢,談判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到公司上任第三天,葉鶯就坐到了談判桌前。
當時的現實情況是中國感光業正處于歷史低谷。7家支柱企業全都處于崩潰邊緣,負債和虧損累計近百億元。有人收購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利益如何分配,柯達與中方企業一直談不下來。依靠著與生俱來的東方文化底蘊以及對西方文化的熟悉,葉鶯為談判雙方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為最后著名的“98協議”達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根據協議,在中國境內,除“樂凱”之外的感光材料生產企業均被納入柯達旗下。此后,同樣是在葉鶯的斡旋下,柯達與樂凱膠片聯姻,柯達以1億美元現金和其他資產換取樂凱20%的股份。憑借這一結盟,兩者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國內膠卷份額的70%以上。
這些曾經的功績此后卻因為數碼影像的興起,被人批評為“逆潮流”。隨著既不要膠卷又不要沖洗的數碼相機走進普通百姓家,傳統膠片市場越來越窄,就如當初打火機的出現讓火柴也漸漸失去了市場。
葉鶯無法扭轉歷史的潮流。
艱難轉型
2005年,已經成為柯達全球副總裁的葉鶯誓言與柯達“同舟共濟”。她承認柯達迫切需要從傳統膠片業務進行“大風起兮”的轉型,在激烈競爭的數碼相機領域站住腳。隨后柯達經歷了裁員、業務重組、改變運營模式的陣痛,葉鶯這朵玫瑰在轉型的暴風雨中,憑著高強度的行動力與意志力,幫助柯達早于金融危機一步,完成了從傳統影像到數碼影像的業務重新布局。
去年的北京奧運會,柯達成為全球合作伙伴重新綻放活力。“柯達不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站,就算有一天我下了柯達這班車,我會搭上另一班車重新起航走另一段旅程。”葉鶯認為,使命是永遠沒有辦法完成的,而她所做的一切,所希望得到的評價則是“不辱使命”。
選擇離開
誰都不會預料到誓言與柯達風雨同舟的葉鶯會在柯達順利轉型后選擇離開。
“柯達不是我夏天里的最后一朵玫瑰,納爾科也不是,我的最后一朵玫瑰盛開在中國。”談及離開柯達,葉鶯向記者說道,能置身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事業,是她的幸運。今后她將致力于中國的環保事業,而多彩的柯達篇章成為她豐厚人生中的瑰麗寶藏。
柯達全球CEO彭安東給葉鶯離職時的一封信中寫道:“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你的鞠躬盡瘁、矢志不渝,柯達無法取得今天在中國的地位。與你共事的歲月里,我一次又一次地切身感受到,你在我的團隊中是何等重要。過去的十二載光陰,你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奉獻給了公司,馬不停蹄、不知疲倦地四處奔波。我想讓你知道,我對你的犧牲不曾或忘、心懷感激。”
基于葉鶯與柯達的協定,離開柯達后,她不會投奔與柯達同業競爭的公司。以葉鶯永不疲倦的精力與永不放棄的執著,她選擇扎根中國從事綠色環保業。
據追隨她8年的員工透露,葉鶯最初萌動環保業,始于去年年末沃爾沃召開的全球董事會,作為董事會成員的葉鶯在會上聆聽了沃爾沃董事會主席芬·約翰森關于環境與財富的發言,使她意識到人類的未來生存環境與生態的相互關系,財富與人、社會、自然的關系,她開始向周圍的人表達這樣的理念。
扎根中國
在葉鶯加盟納爾科的新聞發布會上,以全新形象示人的她剪掉了在柯達時期的一頭長發,身著一身天空藍的職業套裝,配一串醒目的湖藍色項鏈,與發布會主題“在水一方”相得益彰。
“目前面臨的最迫切、最突出問題是,既要發展、要繁榮,滿足當代人改變命運、改善生活的需要,又要保護環境和節省資源。而我在這條起跑線上才剛剛起步。”她向記者透露,納爾科并非她唯一的選擇。從去年9月起數家全球500強公司向她拋來橄欖枝,全球著名獵頭公司也靜待一旁等待她的決定。
那時候,她一生最尊敬的人——年邁的父親在美國去世不久,她有了更多時間深入思考,做什么最有益社會,最終她看中了與她價值觀接近的納爾科。她說,她熟悉的環境是中國,她也不愿意離開中國,(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她需要為這片熟悉的土壤做有益于后代子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