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活動策劃明思力中國:公關的魅力在于策略上的指引
2015-11-22 08:00:09
編者按:明思力中國是商業導向型傳播顧問機構,致力于以完整全面的數據為基礎,打造具有洞察力和創造力的整合公關活動。在數字時代,通過戰略傳播,為品牌創造實際、可量化的商業影響。結合明思力近期發表的“影響企業聲譽因素”的報告,記者對話明思力中國副主席吳霖培(Par Uhlin)、明思力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諸軼眾(Daisy Zhu),以及明思力中國北京辦公室總經理劉濤,討論跨國企業的聲譽管理和公關公司的轉型服務。
《國際公關》:明思力中國選擇調查“影響企業聲譽因素”的契機和原因是什么?
諸軼眾:明思力已經和眾多全球知名公司形成了戰略同盟,因此在與任何現有或潛在客戶合作的時候,都會從深入的調查報告切入,找到合適的insight,然后開展下一步工作。
之所以選擇“影響企業聲譽因素”的調查報告,主要是因為它可以上升到戰略層面,而且十分符合跨國企業在中國發展的大環境,即面臨黃金十年已經過去的情況,跨國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明思力中國副主席吳霖培(Par Uhlin)
吳霖培:從事業務的工作人員,會格外關注數據。而明思力作為一個公關公司,就要找到并不斷完善屬于自己的價值。所以對“企業聲譽”進行調查,是公關工作的一部分,報告所得出的結論,也會從多個角度對企業有所幫助。
《國際公關》:報告關注的是“企業聲譽”,而明思力的最新定位是商業導向型傳播咨詢顧問,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明思力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諸軼眾(Daisy Zhu)
諸軼眾:肯定是不矛盾的。明思力的最新定位確實是商業導向型傳播咨詢顧問,但我們還要考慮如何能將這個定位落地。因此就會有相應的新策略,比如內部新的理念和策略,第一個詞就是insight。
所以這個報告只是我們眾多工作之一,與我們的最新定位并不相矛盾。而且報告的結論也能夠很好地解釋,再快速的傳播,也需要配以對本土市場的精準洞察,才能給企業有效的指引,這就是insight很好的例證。明思力未來的發展方向,還在于如何做好商業導向,最重要的三點,分別是insight、integration和impact。
《國際公關》:報告中提到“品牌具有國際化特征,而企業聲譽則更偏向區域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企業又應如何應對此類現象帶來的挑戰?
吳霖培:隨著網絡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的傳遞也愈加全球化,民眾對企業信息的了解也就越來越快速和全面。那么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必須要了解自身的定位,并根據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諸軼眾:洞察背后可能包含文化和價值觀等諸多因素,因此品牌可能是面向全球的,但每個市場的情況又都不一樣。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差異,每個地區的受眾表現出來的洞察結果也就會不一樣。所以即便是在傳遞同一信息,受眾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們需要制定相應的戰略,并不斷調整傳播信息的內容和方式。
明思力中國北京辦公室總經理劉濤
劉濤:報告中的結論顯示,對比西方國家,中國受眾對企業的某些方面會比較重視,可以看出新世界和舊世界對企業聲譽的認知有不同的標準。這也可能與企業的不同定位相關,所以,需要綜合看待影響企業聲譽的因素。
跨國企業可能在全球保持同樣的商品價格,但不同市場的客觀因素差異巨大,影響企業聲譽的因素也就多種多樣,如歷史、文化習俗、政治和經濟政策等。這也就要求企業強調業務本地化,并制定相應的市場定位。
從傳播的角度來講,跨國公司一定會有自己的全球形象定位,但公關公司會根據本地市場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這就是品牌本土化的過程。
所以報告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幫助企業樹立良好形象,還有可能逐漸改變明思力的工作方法。而這一切,都不是情感或經驗化的內容,而是通過嚴謹的數據體現出來的事實,也就更具說服力。
《國際公關》:互聯網信息的快速傳播,對企業聲譽的管理帶來了哪些挑戰?
吳霖培: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播的變化,很早就已經開始。曾經的媒體具有話語權和權威性,如今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相應的渠道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情況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市場都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