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企業品牌,還是產品品牌,或者服務品牌,都要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認可。在影響品牌形成的社會力量(包括政府、行業協會、專家、媒體、客戶、競爭者等)中,媒體是極其關鍵、活躍的因素。“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媒體既可載“舟”(指企業),亦能覆“舟”。民營企業家史玉柱在總結民營企業的十三種“死法”時,其中有兩點原因與媒體有關:“媒體的圍剿”和“媒體對產品的不客觀報道”。
盡管那些被媒體棒喝或圍剿“致死”或“導殘”的企業大都本身已危機重重,如南京冠生園,但媒體確實是做了企業間接的“劊子手”,或者“病企”死亡的加速器。基于此,很多企業對媒體又愛又怕,結果導致媒體公關工作是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狀態下展開的,缺乏前瞻性、計劃性、系統性與開放性,這為樹立企業形象、營造品牌、傳播產品信息等造成“梗阻”,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桎梏。
現代社會是以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為特征,企業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公共關系能力,包括媒體公關、政府公關、活動公關、危機公關等方面。通過公關活動,積極宣傳企業、化解企業的各類矛盾、爭取社會輿論、建立企業的良好信譽和形象等等。而在這方面,媒體公關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此,企業如何與新聞媒體“打交道”,如何爭取新聞媒體的理解和支持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關鍵性問題,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國內IT、汽車、家電、手機等行業在媒體公關方面相對處于強勢,也涌現出了微軟、英特爾、海爾、聯想等優秀媒體公關企業,而其他行業也正在快速跟進,相信在未來3—5年內中國媒體公關事業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若從企業類型來看,跨國公司、國內公眾型企業(上市公司)、各行業領域內的領導企業等是媒體公關的強勢企業,這些公司一般都設有專門面向媒體開展公關工作的部門(如新聞中心、公關傳播部等)。盡管不同企業媒體公關的職能部門稱謂不盡相同,但企業的媒體公關職能都基本具備。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以更為高遠的眼光,當然主要是跨國公司,把媒體公關業務外包,聘請專業的公關咨詢公司,具體負責企業媒體公關。可見,典型行業、優秀企業媒體公關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我國企業媒體公關事業的普遍發展。
媒體公關的至高境界
企業與媒體“打交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媒體公關作為一項柔性科學,缺乏穩定性,這給企業長期打贏公關戰帶來了挑戰。同時,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媒體公關不僅僅是企業和媒體之間的雙贏合作,還有難免牽扯其中的個人利益關系,這大大增加了媒體公關工作的不可確定性。
面對媒體,企業有很多難言之隱,以及難于為媒體理解或接受之處,諸如身兼記者、廣告業務員等數職于一身的記者以采訪的名義拉廣告、贊助;要求采訪企業的核心人物,而企業的核心人物又往往日理萬機、瑣事纏身,無暇接待;媒體記者喜歡聞風而動,急于了解企業經營戰略、策略,而這些正在醞釀中或剛剛“出爐”的信息可能又牽扯到企業商業秘密;企業發布廣告時,繞過媒體廣告部門而與媒介代理公司合作,導致媒體廣告部門業務人員的不滿,這些都可能導致企業和媒體工作人員(如記者、編輯)之間出現矛盾和摩擦,結果企業在被抓住“小尾巴”時,負面新聞就出來了,甚至被無中生有地“炮制”出來,這絕非危言聳聽。
通過實施有效的媒體公關,企業皆以實現持久、廣泛、正面傳播為公關目標。根據公關實踐,成功實施媒體公關的四大考量標準,也是媒體公關的四個至高境界:
一是在銷售上小投入、大產出。衡量公關活動績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銷售和傳播。銷售是一個立竿見影的指標,通過媒體公關確實可以創造“奇跡”:在2001年賽歐上市之前,國內10萬元轎車還屬一片空白。于是,上海通用找到這個切入點,(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在賽歐上市之前借助新聞和公關的力量就把賽歐“10萬元家庭轎車”的概念炒得婦孺皆知,使賽歐未曾與消費者謀面便已深入人心。結果賽歐在沒有投入一分錢廣告的情況下,訂單就已突破了16000份,并且在不斷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