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活動策劃:并開辦了大專層次的公關教育
2018-05-23 23:09:42
受格魯尼格啟發,廖為建提出了在中國情境下卓越公關的15項標準:組織領導人高度重視公關,公關在組織中的職能明確,公關有資源的保障,組織具備良好的全員公關意識,公關的職能完整、全面,公關工作貫穿于全過程,高質量的公關運作,規范化的公關管理,積極主動,配合默契,低投入、高產出,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兼容和創新。后來,經郭惠民修改和翻譯,《中國卓越公共關系十五標準》發表在美國“PRNEWS”雜志上。
廖為建自述,“人生道路有很多路口,從每一個路口進去都會發現一個新世界。我就進了與公共關系相伴的那個路口。”1985年下半年,深圳大學成立了大眾傳播系,在系主任鐘文的主持下,該系設置了國內第一家大專層次的公關專業。當年7月,廖為建就在廣州組織了一個跨學科的“中山大學公共關系研究會”。研究會在校內開展公關學術交流,在校外則依托廣州青年經濟研究協會等平臺舉辦公關培訓班。1986年1月,中大公共關系研究會、廣州青年經濟研究協會、廣州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共同發起成立了國內最早一家公關俱樂部。同年,中大正式開設公關課程,并開辦了大專層次的公關教育。
1986年初,廖為建、李江濤在《廣州研究》雜志發表了《企業公共關系的現狀和展望》一文,提出“公共關系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它順應了現代經濟社會民主化、都市化、信息化的趨勢,是社會管理、行政管理和企業管理中一項專門的職業和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這篇文章響應了當時的經濟改革大勢——計劃體制初步“解凍”,商品經濟得到承認,企業獲得了法人地位和一定的自主權。這就為公共關系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1986年12月,王樂夫、廖為建、郭巍青、劉悅倫和李江濤合著的《公共關系學》出版,可謂順應了當時“全民公關”的熱潮。這本書后來獲得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評選的全國優秀政治理論讀物一等獎。自80年代以來,《公共關系學》(后改編為《公共關系簡明教程》)數次重印或再版,發行量達到數十萬冊,影響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