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特色,中秋習俗,活動策劃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列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亙古至今,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南昌也不例外。其實,賞明月、吃月餅只是中秋習俗的一角,還有許多已經消失的習俗,很多人都不知道。且聽省社會學會副會長、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細細道來。
●習俗之【拜月】
據梅聯華介紹,中秋拜月是已消失的習俗之一。中秋拜月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祃,還有以木雕月姑為偶像者,但都把神像供或掛在月出方向,設供案擺供品。北方多供梨、蘋果、葡萄、毛豆、雞冠花、西瓜;南方則供柚子、芋頭、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月亮升起來后,必燒頭香,婦女先拜,兒童次拜。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是南昌的一句諺語,意思是說拜月時,男子不能參加。由于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月宮的嫦娥是女性,因此拜月時男子不能參加。梅聯華說,在中秋之夜,古時老年婦女在拜月時還必須念:“八月十五月正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歡,一年四季保平安。”
●習俗之【抱高士橋柱】
清同治《南昌縣志》記載:“中秋夜,南昌城中婦女暗數高橋柱謂宜子,鄉村亦有如。”城里婦女于當晚相約成群到高士橋(現稱高橋),暗數高橋橋柱,有的用手在高橋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這樣便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來橋上的婦女還絡繹不絕。
據悉,清代劉一峰曾作《高橋行》描述南昌特有的這個習俗:“高橋月明當夜半,前呼后呼女朗伴;傳言拜月過中秋,便好生兒嫁石頭。”梅聯華說,這個民俗摻雜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結果隨著民眾的思想嬗變而被淡忘。
●習俗之【摸青】
梅聯華說,古代,在中秋夜,南昌縣的民眾會從田間拔一棵青禾,悄悄放在未育婦女床上,以示來年生子,謂之“摸青”。
“還有婦女于當晚結隊人園圃中,偷些瓜菜之類的東西,抱在懷里拿回家。好事者又于當晚將冬瓜塞入久不生子的夫婦被子里,謂來年可得子。”梅聯華介紹,這也謂之“摸青”。
“摸青”是典型的農耕文化代表。梅聯華分析,雖然“摸青”體現了純樸的繁衍后代的寄托,但畢竟是一種落后的農耕文化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秋“摸青”習俗流失也在情理之中。
●習俗之【燒寶塔】
據梅聯華介紹,古時候,進賢一帶的小孩會在中秋夜拾取瓦礫壘成塔形,塔身如鱗,塔基直徑約1米,高2~3米,底設一火門,裝柴點火。小孩沿戶乞柴燒之,當明月冉冉升起時,大小爐窯升起大火,鮮紅如同珊瑚樹,名之曰“燒寶塔”、“瓦子燈”。有的還在塔中火旺時撒上皮糠,噴上白酒,撒些松香,使之火光四射,火花四濺,五光十色。
如今,該習俗也幾乎在歲月長河里流逝,僅在某些鄉村存在,如進賢縣西湖李家。
●習俗之【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朝詩人高鼎的一首名作,描述孩童春季放風箏的場景。“但南昌縣卻時興中秋節放風箏,俗稱放風禽。”梅聯華說,中秋夜,南昌縣的老百姓在風箏內放置燈,高高放起,遠遠望去,四處風箏燈如繁星滿天,只見燈不見箏,十分好看。有詩為證:遠近魚燈亂,高低螢火飛;云收雷霹靂,子躍母迷離。
●習俗之【故事架】
在流失的南昌特色中秋習俗中,最讓梅聯華反復念叨的就是曾在南昌縣三江口一帶流行的故事架。據說,故事架又叫“抬角”,主要特色是講究服裝道具的推陳出新、變換劇目上,當故事架出現在天符廟跟隨菩薩出巡行列中時進入最高潮。
有首歌謠形容當時三江口中秋故事架之繁華:“八月十五天氣晴,三江故事大游行;家家戶戶迎賓客,轟動南臨豐進人。”梅聯華說,凡是故事架經過的三江口區域的各個村莊,都受到熱烈歡迎,當地群眾鳴放鞭炮,贈送糕點,活動策劃,還有贈送紅布的,叫做“披紅”,相當于藏族同胞敬獻哈達那樣隆重與珍貴,充分反映出村與村之間和睦相處的深厚情誼,給人留下美好回憶。
六大具有南昌特色的中秋習俗或因摻雜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或因呈現出與時代發展無法對接的文化沖突,而一一在滾滾前行的歲月車輪中流逝。“如今的中秋佳節更添現代文化元素,如舉辦廟會、焰火節等。”梅聯華總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