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節,踩花山,活動策劃
也稱“踩花山”、“跳花”等。苗族傳統節日。流行于貴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云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間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 賽馬、斗牛、 射箭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幾萬人。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源于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初七舉行。云南永善縣的馬楠山一帶,云、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
花山節這天,苗族同胞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而來,人們身著色彩艷麗的苗裝,花山場上人山人海,群情沸騰。當"花桿頭"向前來參加節慶的人們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節"開始。頓時,花山場上鑼鼓齊鳴,鞭炮喧天,鮮花彩旗迎風招展。人們圍著花桿,踏著蘆簞、嗩吶、胡琴等樂器的節拍翩翩起舞。有的跳蹬腳舞、三步舞;有的打蘆笙架(吹蘆笙對調);有的跳獅子舞。獅子舞跳得好的,有資格爬上花桿頂端,取下兩瓶好酒和一個豬頭作獎品。花山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馬、武術表演、斗牛比賽,優勝者披紅掛彩。十分榮耀,還會得到一定數額的獎品或獎金。花山節也是苗族青年尋偶戀愛的佳節,男女通過在一起對歌、跳舞、得以相見到認識、了解。每當相中了合意人,便雙雙相約到僻靜處互訴衷情。有的還互贈禮物,訂下終身。那一對對身著艷麗服飾、打著五彩繽紛花傘對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給游客留下難忘的印象。
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活動策劃,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束大布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嗩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云集會場。蘆簽舞貫穿花會始未,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蘆簽舞給人一種輕松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掛,吹著蘆簽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彩,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