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活動策劃
坊間流傳2011年為“神棍節”的玩笑,而追求浪漫的年輕人則慕名來到“花朝節”上祈求美好姻緣,更有眾多游客前來一睹“百花生日”的美麗盛會。
俗話說“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喜慶熱鬧的情景民俗歌舞《游波羅娶老婆》拉開了“花朝節”的序幕,四對新郎新娘喜拜天地。六十名花童、三十名花季少女加入現場,共同拜祭花神。之后十二名如畫似玉的花仙子,頭戴七彩花冠,身披絢麗霓裳,在牡丹、百合、玫瑰等鮮花的簇擁下,徐徐步入人們的視線,將觀眾帶入如詩如畫意境。正是“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關于“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俗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而據黃埔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黃應豐介紹,以前的南海神廟內種有多棵紅豆樹,“波羅誕”廟會期間,青年男女來參加狂歡盛會,也在樹下撿拾紅豆,相互寄情。在明確心上人心意之后,便可請媒人父母商談嫁娶,故有“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之說。如今南海神廟的章丘崗上還保留有多棵紅豆相思樹,崗下則有連理樹。今年“花朝節”上,主辦單位在南海神廟園林小景中以“姻緣”為主題,設置“游波羅•娶老婆”的景觀,由姻緣門、同心結、連理樹、相思帶等組成。慕名而來的情侶,紛紛在景觀前拍照留念,系上同心鎖,投上許愿帶,刻寫銘言留念等。
據介紹,“花朝節”又稱“挑菜節”、“花神節”、“百花生日”。相傳,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花朝節從唐代開始盛行全國,逐漸演變成女兒們拜花、愛花、賞春、比美的日子。
據載,昔日的南海神廟在“波羅誕”正誕之后便舉行“花朝節”活動,女兒們在這天相約來到南海神廟,行拜花之禮。明清時期,“波羅誕”期長達15天之久,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三為“波羅誕”,農歷二月十四至十五日為“花朝節”。而四鄉民眾則白天祭神營商、詩文會友、款待親朋,活動策劃,晚上聽戲娛樂。2008年,黃埔區恢復了中斷近百年的花朝節活動,通過舉辦拜花、賞花、中國古代服飾創新設計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深入挖掘“花朝節”文化內涵,在民俗傳承中賦予其時代的積極內涵,體現和諧社會應有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