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似消失的“禁鮮令”一直受企業所關注。就在近期舉辦的“西部乳業形勢發展研討會”上,四川、上海、廣州等地的奶業協會再次向農業部提出了解除“禁鮮令”的呼吁。但面對利益爭奪尚沒有定論的解禁令,(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處于利益中心的乳品企業的態度實為謹慎地觀望。光明和蒙牛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無法對尚未明確的事情做出評價。而三元集團負責公關事務的朱悅寧5月31日告訴記者,上個月部分三元乳制品產品的標識已做更改,產品新標識已經制作好,舊標簽的存貨也依然保留,公司現持觀望態度,并做兩手準備以隨時應對“禁鮮令”實施。
兩次拖延背后的原因
先是由去年10月1日推遲到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現在又拖延至今年11月1日,“禁鮮令”兩次拖延為哪般?
國家標準委5月31日公布的關于對庫存標簽延期實施GB7718-2004《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通知中指出,2005年9月29日,國家標準委《關于公布部分企業庫存食品標簽延期使用的通知》(國標委農輕[2005]76號)對經企業申請,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局核準同意的部分企業庫存食品標簽延期使用情況進行了公告。鑒于仍有部分企業標簽庫存量較大,為減少企業損失,凡符合GB7718-1994《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及相關標準的預包裝食品標簽,可延期使用至2006年11月1日。很明顯,該通知中將“部分企業標簽庫存量較大”作為了延期的主要原因。
而據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等業內人士分析,“禁鮮令”受企業抵制的原因不止于此。王丁棉說,“禁鮮令”規定,我國奶制品的外包裝上不能再使用“鮮牛奶”等名稱,而必須使用“滅菌奶(乳)”和“巴氏殺菌奶(乳)”等標準名稱。由于“鮮牛奶”的字樣正是“巴氏奶”陣營的主要賣點,于是,該標準的頒布立刻在行業內引起爭議。許多企業都反對“禁鮮令”的實施,尤其是巴氏奶生產企業。更有業內人士分析,這還是一場關系到高溫滅菌奶和巴氏消毒奶兩大陣營的市場爭奪戰。此前,高溫奶憑借可長期保存和相對廉價的優勢占據了國內乳業大多數市場份額,巴氏奶依靠的則是一個“鮮”字。無論是“禁鮮令”的實施還是解除,都會給整個乳品市場格局帶來重大影響。
銷售者、消費者:希望快點出臺
記者5月31日走訪了北京幾家超市和商場并隨機采訪了乳品貨架前的營業員和消費者。他們多數雖然對“禁鮮令”何時實施以及如何實施不甚了解,卻認為其出臺和實施將有助于乳制品的保存和的選購。
北京國華商場超市營業員閆秀英說,“我們現在對帶‘鮮’的奶和不帶‘鮮’的奶保存方法不一樣,但只是籠統分類,‘禁鮮令’出臺之后保存方式會更科學。”消費者雖然對“禁鮮令”不甚了解,但仍十分歡迎。正在購買奶制品的劉女士告訴記者:“不同奶制品的類型應該科學標記,這樣更利于消費者選擇購買,現在有的奶制品上標出90%鮮奶,另外10%是什么,我們都不清楚,購買的時候容易受到誤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