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易得,信譽難求。國際知名調查公司AC Nielsen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針對18-60歲人群的抽樣調查顯示,2008年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的整體美譽度達到84%,知名度則達到了100%。從1995年開業至今,安利(中國)累計獲得各類榮譽近3000項,包括兩次獲得民政部“中華慈善獎”,連續四年入選第一財經“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四次入選《財富》(中文版)“最受贊賞公司”等。
安利(Amway),有人將其解讀為American Way(美國之路)。開業之初,這一“美國之路”在中國并非一路暢通,但走到今天,安利(中國)已經在過去的爭議聲中建立起負責任的良好形象。這一切,與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付出的心血不無關系。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網配圖)
溝通:每天的功課
外界對安利(中國)的營銷模式始終是眾說紛紜,“誰能講得清,說得明”,鳳凰衛視主持人阮次山的這句獨白似乎是安利在中國的寫照。安利進入中國的十幾年,所處的直銷行業是一個敏感而且良莠不齊的行業,加上人數龐大的營銷隊伍,這些都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和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這樣特殊的背景,使安利需要有一位優秀的CEO,在面臨誤解、曲折和挑戰時,他既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心,又要具備能夠講得清、說得明的傳播與溝通能力。
黃德蔭27年的安利生涯,是一份和安利在大中華地區的發展歷程幾乎重疊的人生履歷:1981年加入安利香港,1991年調任臺灣安利總經理,2001年升任安利(中國)總裁,在北京負責全國的公共事務及業務運營工作。而安利(中國)選擇黃德蔭,不僅僅在于他有豐富的職場經驗、對企業品牌的忠誠,還在于他有著卓越的管理和溝通能力。
整個安利大中華地區營業額的90%以上都來自中國大陸,(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廣闊的市場讓黃德蔭大開眼界,如何讓各利益相關方接受和認可安利的經營方式也成為他面臨的難題。安利特有的直銷方式,要求公司要不斷地與公眾溝通,與媒介溝通,與中國政府溝通。而作為一家在華經營的美資企業,在溝通過程中也牽涉到一些中美關系的互動和中美經貿關系的合作。黃德蔭迎難而上,踏踏實實地開始了他在中國的溝通之路。
多年的職場生涯,使黃德蔭對“溝通”二字有著深切的感悟。黃德蔭在一次面向學生的演講中說:我們平日的工作,不管是跟客戶、同事還是老板,其實只是做一件事情而已,那就是溝通。如何培養溝通技巧?黃德蔭說,一要善于積累,二要善于總結,三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語把你看到的所有細節濃縮下來”,而不是抄用他人之詞。反復實踐,慢慢就能鍛煉出自己的溝通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