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策劃公司:朱艷艷:用心經營“人緣”變“財源”
2013-03-28 03:19:14
外灘三號光線幽暗的法國餐廳里,朱艷艷以一個明亮的微笑解釋了先前的疑惑。沒有拘泥與客套,話題首先很自然的落到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身上,游思暢快相談甚歡。峰回路轉之間思維的空間距離被拉得很近。不得不感嘆她身上無形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如此想來也就能明白她如何能在繁雜的人際網中穿梭自如了。
事業積累從人脈開始
23歲,很多年輕的女孩子剛剛走出大學進入職場的時候,朱艷艷已經是蘭生大酒店的公關部經理了。算得上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批在本土成長起來的公關人才,當時的她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還有些懵懂。每天都是在忙碌中度過的,比如說我們要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外國客人,圣誕節的時候舉辦餐會,舉辦各種新聞發布會,工作的跨度很大,從舉辦各類宴會到媒體聯絡,從企業關系維護到政府關系,幾年的歷練帶給朱艷艷的除了成熟和自信外,還有一張無所不包的關系網。
各類媒體里,她擁有一大幫記者編輯朋友,娛樂、經濟、體育記者一應俱全,辦宴會展會,她的人脈資源可以一直從主持人、明星延伸到諸如食物安排之類的所有細節,還有政府部門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員,朱艷艷也都混了個臉熟。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無疑為朱艷艷打開了一扇門,也為她積累了第一桶金--人脈的無形資產。
不過真正體會到人脈資源的價值,還是源于一件小事。當時有一個朋友在策劃一個記者招待會,發布新聞,但是他自己和媒體不熟悉,就找我幫忙聯系相關的記者。朱艷艷說,這是她初次強烈的感受到市場對于公關服務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令她萌發了創業的念頭。
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處于市場轉型期的上海,甚至沒幾個人知道公關是什么,以至于當她在工商局辦理工商登記的時候,工作人員要求給公共關系公司改個名字,理由就是從來沒看到過。不過在她的堅持下,上海最早的本土公關公司之一--視點公關公司就這樣上馬了。
捕捉500強公司當客戶
創業的初期總是難熬的。公司一共幾個員工,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尋找客戶。一開始是查黃頁,打電話給4A廣告公司,還有一些潛在的客戶,或者干脆到他們公司去。但是你會發現,收效甚微。這些公司如果沒有預算,沒有相關的活動經費,是根本不會考慮你的任何建議的。而且對于不知根不知底的公司,客戶不敢用你。殘酷的現實讓朱艷艷明白,熟人介紹的重要性。
后來的第一個轉機發生在1996年。朱艷艷的一個朋友在一家美資的自來水管公司工作。這個朋友告訴她,公司需要做些媒體公關,但是沒有太多的預算。直覺告訴她這是一個機會。雖然只是寫寫新聞發布稿,和媒體記者聯絡的簡單活兒,朱艷艷還是十二萬分用心的去經營,不放棄任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機會。
第二年,朱艷艷爭取到了第二個客戶。當時哈根達斯推出最早的冰激淋月餅,然后把廣告業務部分交給一家4A廣告公司全權負責。不過在當時外資的廣告公司和國內的媒體少有交情,于是就自然而然想起了朱艷艷,把這部分的業務轉分包給她。依靠媒體關系這筆獨特的資源,她嘗試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中的潛力。
幾次小試牛刀后,公司逐漸步入了正軌。被朱艷艷稱為轉折點的客戶是美國的家用電器巨頭惠而浦。外國公司對公共關系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也有請公關公司服務的習慣。當時惠而浦進入中國市場沒幾年,幾乎是一年換一家公關公司,(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但一直沒有找到一家滿意的公司。1997年底,眼看著上一家公關公司的合約即將到期,朱艷艷的一位在惠而浦工作的朋友向老板引見了她。
對這次期待已久的見面,朱艷艷作了充分的準備。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她行云流水般的講述恰到好處的解釋了公司能為惠而浦提供的服務。老板隨即拍板,OK,就用你們吧!
之后就一發不可收拾了。聯合利華旗下的諸多品牌,比如力士、多芬、奧妙,還有其他世界500強公司像三菱電機、通用磨坊等等,都成為了朱艷艷的客戶,而且最令她驕傲的是,這些客戶的忠誠度極高,至少到現在還沒有炒她魷魚的。而隨著經驗的成熟,他們的業務也從原來簡單的媒體聯系,發展到策劃活動、政府關系和公共事務、社區關系、危機公關、全球新聞發言人等等。
依靠2001年一手策劃奧妙新媽媽大賽,朱艷艷還成為了首位獲得國際金鵝毛筆獎的中國公關人。這讓朱艷艷走上了事業的另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