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秋傳統活動,大坑舞火龍,活動策劃

大坑舞火龍今年正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中秋傳統活動大坑舞火龍,今年正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星期日開始將一連三天舞動。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預期,今年將吸引更多市民和海外游客前來參觀。受通脹影響,今年制作火龍的材料成本上升一至兩成,約三十八萬元總開支,半數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捐助。
本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中秋節期間,最熱鬧的當屬大坑區的傳統舞火龍活動,平日寧靜的大街小巷,將變得熱鬧非凡、煙火繚繞。大坑區二百多名居民,舞動插滿線香的巨型龍珠和長六十七米的火龍,在小區巡回。
陳德輝舞火龍已有五十多年。他說,舞火龍可以將不潔的東西吸走,更重要的是凝聚和聯系區內人士。近年區內舊樓都漸漸變成私人樓宇,有不少老街坊都搬離甚至移民海外,但仍每年回來參與,更有十五、六歲的青少年不斷加入舞龍行列。
主辦的大坑坊眾福利會每年都寄信給新搬來的家庭,呼吁有興趣的青少年參與,報名相當踴躍。他毫不擔心這項傳統會失傳,活動策劃公司,他正尋找對舞火龍有熱誠的客家人作接班人。
通脹高企,舉辦舞火龍費用越來越貴,今年原材料珍珠草和線香,都較去年加價一成及兩成。陳德輝說,百物騰貴,今年總花費預計要三十八萬元。雖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政府至今未有表示”;福利會今年第二年獲得馬會資助,金額十九萬元。
陳德輝認為,今年中秋連續假日,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宣傳增多,加上旅發局在海外的宣傳,相信今年可吸引更多市民和海外游客融入到這項活動中。
火龍的兩顆龍珠由柚子插上線香制成;龍頭由藤架曲成,均勻裹上珍珠草;龍身有三十二節,以粗麻繩作龍骨。火龍每晚要舞動三小時,從蓮花宮開光開始巡回小區,分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彩燈火龍結團圓三招式。最后一晚舞完后,便將火龍送入大海,以示“龍歸天”。
大坑火龍是承載本港獨特文化的節慶活動,一八八零年,大坑區原為一客家農村,人口稀少,村民以耕種、打石和捕魚為生。一次風災中發現一條蟒蛇,被村民所擊斃。但蛇尸在風災過后不翼而飛,隨后村內發生瘟疫,死人無數。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用珍珠草扎成龍,龍身插滿線香,連續三晚巡回舞動,驅除瘟疫。當時正值中秋,習俗保留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