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蘇還山雞節,活動策劃
近日,我市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再次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在華中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活動方主辦的2011年首屆“九鳳杯”民俗文化攝像攝影大賽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焦虎三的系列民俗攝影作品《四川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實錄》,在來自全國的數百件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大賽三等獎。
實錄“還山雞節”
評委給予高評價
焦虎三獲獎的系列民俗攝影作品《四川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實錄》,共54張,張張精美的照片,詳細記錄了石棉縣境內爾蘇藏族“還山雞節”的過程。
以“弘揚中華傳統,記錄民俗文化”為主題的首屆“九鳳杯”民俗文化攝像攝影大賽,自2011年1月1日啟動來,期間得到了全國眾多民俗攝影專家與攝像愛好者的支持,截至2011年10月1日,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北京、湖北、四川、陜西、安徽、貴州等全國十余個省市參賽者作品500余件,記錄了近百種不同民族地區的民俗事項。在這些作品中,有的完整記錄了一整項民俗活動,有的僅捕捉了某一民俗活動的某一動人瞬間。無論是組圖還是單圖,都傾注了參賽者對于民俗文化的熱愛,展現了他們高超的鏡頭表現能力。
據介紹,本次大賽特別邀請了湖北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協會、《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專業組織的專家擔任評委。評委中,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守華、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建憲以及國內著名攝影評論家和策展人黃一璜等人,對《四川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實錄》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系列民俗作品完整記錄了四川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整項民俗活動,極具藝術與學術價值。
評選中,《四川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實錄》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大賽三等獎。
多次調查
著迷石棉爾蘇文化
焦虎三是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資深作家,是國內知名的民族學者,也是著名人文地理作家,著有《留住美好的汶川》等少數民族田野考察專著。
焦虎三不是雅安人,卻一直關注著雅安的本土文化,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便是其中之一。
“爾蘇文化我前幾年就有耳聞,2005年因為一次調查,我開始通過文字接觸爾蘇文化,2008年與2009年,前后四次實地調查后,認知也更加深入與全面了一些。”焦虎三說道。
據悉,在石棉縣蟹螺藏族鄉,聚居著數千木雅(全國僅有1.6萬人)、爾蘇(全國僅有2.2萬人)藏族群眾。爾蘇藏族也是我國56個民族及其支系中,唯一一個在秋天過年的族群。爾蘇人的新年被稱為還山雞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舉行。節日當天,爾蘇人以堡子或家支為單位,舉行集體祭祀和歌舞盛宴,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吉祥安康。
四次實地調查,讓焦虎三對爾蘇藏族文化越來越感興趣,越來越著迷,對爾蘇藏區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焦虎三的研究有了結晶。
2010年,在由新聞出版總署、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20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上,焦虎三所著的《八月的年節——一個土著堡子的生存儀式》在書博會上首次亮相,該書關注的對象正是石棉爾蘇人。在此書中,焦虎三對爾蘇文化進行了全新解析,將之放入全球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考察,比較于國內外相同或類似的民俗文化,活動策劃公司,將“還山雞節”視為一套完整的節慶及宗教譜系進行分析。
《八月的年節——一個土著堡子的生存儀式》一亮相,當即引起了眾多讀者、書商的關注。
魅力無限
繼續關注研究
實際上,作為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石棉縣爾蘇藏族“還山雞節”,一直不斷散發著自身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關注。
在這些關注中,2007年,石棉縣爾蘇、木雅藏族生態音樂走進中央電視臺,2009年,石棉爾蘇藏族“喜雅勒”組合參加了首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游博覽會”閉幕式文藝晚會;2010年,爾蘇藏族《還山雞節歌》亮相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
在這些關注中,石棉爾蘇藏族“還山雞節”的神秘面紗一點點地揭開了,眾多專家學者不時聚集到石棉,關注神秘的爾蘇文化。
焦虎三表示,這次比賽是全國首次由大專院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術機構舉辦的民俗文化攝像攝影大賽,民俗與民族影像學方面的學術指導性很強,要求也高,爾蘇文化影像能獲獎,這也代表了評獎專家們對爾蘇文化價值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