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灌溉、剪枝,園丁讓幼苗弱枝長成參天大樹;傳道、授業、解惑,老師使垂髫孩童成為國家棟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一個行業需要多少年?20年顯然不夠。雖然這20年來,他就像一個園丁,辛勤地耕耘在公共關系行業這個百花園中,見證著中國公共關系行業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而且他領跑了20年的上海公關業也緊隨北京之后成為中國主要的公關市場之一,但他仍然認為這個行業還處于初級階段。“20年只是公關業發展的前奏,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和媒體、消費者環境的漸變,這個行業的前景令人非常樂觀。”

說這話的人就是毛經權,從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創會至今,已經當了19年的會長,他也是中國內地首位公關協會會長;目前還兼任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顧問、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理事長等職;2003年,他當選為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組織工作委員會首任(2004年度)主任委員。
毛經權會長與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同志在一起
毛經權會長與國際頂級營銷和品牌大師弗朗希斯·麥奎爾合影
偶然結緣公關 便為半生事業
作為公關行業的元老,毛經權先生與其他前輩一樣,是“半道出家”的。他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同濟大學執教20年,后又擔任上海鐵道大學教授、副校長多年。1981至1982年,他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深造。回國后,他長期在上海市黨政機關工作,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衛生辦公室主任,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副主席。
毛經權結緣公關,是一個偶然的機會。1985年,他擔任上海市委統戰部長沒多久,接待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客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著名新聞評論家、美籍華人趙浩生先生。趙教授是最早向世界介紹新中國的美國記者,退休后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與毛經權有很多共同語言。趙教授在談話中提到了在美國有一門被廣泛運用于各個社會領域尤其是經濟活動中的管理科學——公共關系。毛經權聽了趙教授的介紹后,對公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特意托朋友到復旦大學借了一本當時美國的公共關系經典著作的英文原著《有效公共關系》來閱讀。
通過這本書,毛經權對公共關系有了比較全面和具體的了解,同時他又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對公關學科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后,他意識到,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正是需要引進“公共關系”的時候。
毛經權開始在上海乃至全國宣傳公關知識。最初是通過上海的《解放日報》,他與該報記者密切配合,以接受記者采訪的形式將“公關”的作用和性質作了詳細的說明,在《解放日報》上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隨后,他又在《文匯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發展公共關系學”的署名文章,在上海掀起了一股“公關”熱潮;同時,他在社科院、統戰部等場所開辦了許多公共關系知識的講座,每次都吸引了上百人前來聽講;1986年,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基礎上,(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他主編的《公共關系學》一書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歡迎。
通過毛經權的大力宣傳推廣,公共關系這門現代組織管理科學和溝通藝術在上海得到了廣泛認可,上海公關行業也正是啟蒙于這一時期,很多人開始關心公關并嘗試從事這個當時還很稚嫩的行業。
在這種背景下,毛經權感到必須有一個組織來推動,才能將這項事業繼續下去。1986年11月6日,我國內地第一家公關協會——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在上海聯誼俱樂部誕生。前上海市市長汪道涵任名譽會長,時任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協副主席的毛經權擔任會長,揭開了上海公共關系行業發展的序幕。
協會成立伊始,名譽會長汪道涵建議協會以“溝通信息、增進理解、加強聯系、促進合作”為宗旨,得到協會同仁的一致贊同。隨后協會確定了自身的基本任務: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之間起到橋梁的溝通作用;為公關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提高創造條件,為他們之間的互相交流提供平臺;開展各項高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公關活動,促進各企事業單位與政府及媒介間的聯系;培訓公關人員,提高專業水平,推進公關事業的發展。
19年來,毛經權會長忠實地實踐當初確立的宗旨和基本任務。協會成立以來,始終貼近時代的脈搏,圍繞上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斷推動上海公關事業的發展。協會通過舉辦各種層次的培訓班,培養了大量公關人才;通過經常舉辦講座、研討會、沙龍等活動,不斷提高公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通過舉辦先進公關工作者和優秀公關案例的評選,推動社會各行各業進一步增強公關意識;協會還舉辦各種活動,促進各類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他們與政府部門和媒體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協會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最初的零會員起步,發展到今天擁有500多個單位和個人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