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氣象學會、中科院地學部和國家自然基金委主辦的首屆空間天氣日系列活動,今天在中國農業大學正式啟動,本屆主題是“空間天氣與人類活動”,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全面宣傳空間天氣基礎知識,樹立人們對太空領域的正確認識。
什么是空間天氣?太陽風暴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空間天氣如何進行預警預報?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的報告廳里,中科院空間科學中心的魏奉思院士的主題科普講座,將空間天氣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向在場的同學娓娓道來。
據介紹,,除了主會場活動之外,在北京、上海、云南、安徽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空間天氣日主題科普活動。活動以科普宣傳手冊、展板、音像、專題講座等形式為主,公眾可以據此了解空間天氣知識、空間天氣預警符號、空間天氣業務及我國空間天氣事業取得的成就,進一步認識空間天氣業務在我國航天工程和通訊保障等領域的應用。與此同時,子午工程科學運行中心和數據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預報臺也免費為公眾開放,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開放部分觀測站,如上海的極地科普館、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實驗室,福建電離層監測站,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科普臺的太陽觀測,中國氣象局威海石島太陽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