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9月7日),中國疾控中心會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等機構,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食用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癥”的調查結果。
“依據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和臨床會診意見,綜合分析認為與國際上時有報道的HAFF病(橫紋肌溶解為HAFF病主要臨床癥狀)基本一致。具體致病因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相關人員的說法,雖然已經相當委婉,但大家還是能明顯明白出其中的意思:小龍蝦確實與“橫紋肌溶解癥”密切相關。因為HAFF病多在食用小龍蝦等水產品后出現。
是否可以大膽的預測,小龍蝦危機事件截止到這一天,已經開始向更加惡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其結果的不可控性也已更加明顯。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當地政府整個事件發生以來的危機應對。事件發生后,(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當地政府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專業醫療檢測機構開始密切關注事件發展動態,深入抽樣檢測運銷渠道以及養殖渠道的小龍蝦,進行市場整治,并及時發布患者病情治療情況,最重要是很快發布了小龍蝦與“橫紋肌溶解癥”“無關”的信息,緊接著,政府高層帶頭吃小龍蝦,環環相扣,危機應對不能說不專業。
截止到9月7日,似乎事件的一切皆在掌控之中,似乎媒體的波瀾也將在可以預期的時間里漸漸減弱。筆者8月底甚至電話問過南京當地的一些朋友,朋友電話中說,基本照吃不誤。看來一切相當完美。
但9月7日必將是此次小龍蝦事件的一個歷史性時刻。從這一刻開始,事件的走向開始撲朔迷離,之前危機處理中的問題也將一定會受到各方質疑,甚至可能變成危機的再次催化劑。
我們一起來看看之前的危機處理中都有哪些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急于發布“無關”信息,濫用政府公信力。事件發生之后,當地政府積極行動,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拿出了事件調查的初步結果,結果是小龍蝦養殖環節安全,小龍蝦與“橫紋肌溶解癥”無關,同時,全面禁用洗蝦粉。危機處理中,果斷很重要,但對危機核心的真正把握才是解決之道。但殊不知,正是這個養殖環節的安全推導出的小龍蝦與“橫紋肌溶解癥”無關的傾向性結論,導致當地政府接下來需要面對最新的“有關”的結論。政府的公信力在最新的調查結果面前,變得灰頭土臉。
其次,多頭聯動,缺乏觀點梳理,無專門的信息發布窗口。危機的積極應對必須是有序的,有針對性的。當危機應對演變成媒體猜測、專家研討時,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民眾陷入更加迷茫的困頓中,無法獲取權威、準確的信息,只能做更多的假想,而假想將更加導致信息的混亂。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