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蟲注意!你冒充的那個媒體,今天有真記者過去,今天要等你,圍觀你,小心被拘,識相就別去了!
朋友最近要辦個發布會,小編因為有一些媒體資源,就幫忙邀請媒體。我的資源集中在網媒,朋友給的擬邀請名單近百人,每個人的圈子有限,難免有疏漏,就要通過各種關系索要聯系方式。
那么我就從尋找媒體開始說起,然后是如何辨別真偽,最后講發布會當天的簽到執行。
尋找媒體的幾個方法
一、翻翻塵封已久的名片
記者們參會都會互換名片,新結識的往往寒暄過后不再過多往來,名片也丟棄在某個角落里被遺忘——這些潛在的資源就這么浪費了。
所以,若有心,請拿到名片立即存在手機通訊錄里;飯局不要總和熟悉的同行一桌,多多接觸不認識的同行。不是利用,交流業務,互相幫忙才是正道。
小編太懶,沒有找到需要的名片--!
二、求助企業公關人員
企業的公關人員都有固定的媒體列表,基本真實。索要一個兩個媒體還好,你把2,30個名單發過去,還真不好意思。
小編向每個pr討取了3-4個媒體聯系方式,但漏掉的還剩一大部分。
三、官方熱線電話
幾乎每個媒體都有官網,但是接通率不高,,又輾轉復雜,成功率太低。
四、搜尋網絡圈子
幾個方法試盡,只能碰運氣了。我試了下qq的圈子和媒體群。
qq圈子會根據一定范圍的關系鏈及分組、備注信息,如“媒體分組”,給出較為準確的結果,但多數因不在線等原因無法加好友,關鍵時刻還是需要電話。
我加了幾個媒體qq群,挨個拋了條發布會信息,問有沒有人參加。這下糟了,很多會蟲在里面!
(會蟲,就是假冒媒體記者出席各大發布會,騙取車馬費、騙吃喝的職業人員)
--------注意,高潮來了!------
小編遇到了3個會蟲,都是變異的會蟲。
識破會蟲之:冒充實習生
在我拋出發布會信息后一個自稱中國日報網實習生的女孩加了我qq。以下是對話:
中國日報網馬麟16:47:16
馬麟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頻道
1381041190*
小編16:47:53
郵箱給我下
中國日報網馬麟16:48:27
qq郵箱可以嗎
小編16:48:44
官方郵箱有嗎
中國日報網馬麟16:49:05
沒有!
小編16:50:20
為什么
中國日報網馬麟17:02:58
因為我現在沒把名片帶在身邊
小編17:04:37
你自己的公司郵箱不記得嗎。。
中國日報網馬麟17:30:58
不好意思,我是領導安排我去的,我實習生,他在外面手機上網。不好意思,但是我們稿子肯定都能發。而且轉載效果還可以。
后來我輾轉讓中國日報的朋友查了下,系統沒有查到馬麒這個人。然后搜索了下她的電話號碼,原來是一家叫什么櫻桃網絡營銷公司的。
以后有自稱中國日報網馬麟的,你懂得。
識破會蟲之:會蟲組織
小編昨晚還接到個電話,說是網易 新聞中心的劉紅偉,隨后給我發來了如下短信:
短信交鋒后,這家伙急了,給我打來了電話說:“我們公司出來跑會都是用私人郵箱的,不信明天我給你發稿你看看。”
這家伙操著蹩腳的普通話,“不就是一個會嘛!”,然后掛了。
我明白了,不提供自己單位郵箱的基本都是會蟲了。今天一大早我讓網易的朋友幫我查了下,新聞中心沒有劉紅偉這個人。但是我同時又接到如下幾個短信:
跟上面的劉紅偉一樣,短信格式固定,幾乎同一時間發送,這背后可能存在一個“會蟲組織”,“會頭”得知會議消息,下面的會蟲各自聯系主辦方參會騙取費用,上交部分給會頭。
上述兩種,基本都屬于網絡發稿公關,冒充媒體身份,但又可以發稿。下面的這種會蟲,只能鄙視之了。
識破會蟲之:跨媒體
這種會蟲是媒體的,但是他會冒充別的媒體參會。一個自稱央視網的加我,我說央視網的已經邀請了,他就給我介紹了一個中廣網的,看下面的聊天記錄:
中廣鄭常懷16:25:42
中國廣播網鄭常懷新聞中心
復興門外大街2號
132415942**
小編16:27:29
你這個地址有點落后啊(中廣網早就搬到了豐臺總部基地)
中廣鄭常懷17:03:46
我是新媒體,稿子每個頻道都能發,在總部。網站在豐臺那邊,沒有在鳥巢的
小編17:06:46
公司郵箱有吧
中廣鄭常懷17:09:33
不好意思只有編輯有,我這沒有~我做新媒體的,主要接廣告位,以后你有廣告位,需要內頁,我可以給你很便宜~
上面內容是在昨天,今天我改了文章第一段的qq簽名,又跟他對話:
小編10:19:11
下午能帶工牌、身份證過去嗎?要求比較嚴
中廣鄭常懷10:20:40
身份證可以,工牌不行,你那活動太事了。我是新媒體部,不是記者。如果你覺得麻煩,我就不去了。
小編10:21:05
新媒體也是員工啊,怎么沒有工牌呢
中廣鄭常懷10:22:08
不行,我們不允許搶記者飯碗,你這簽名搞的太咋呼,估計下午比較亂,算了
我搜了下這哥們的qq,鏈接到騰訊 微博,認證信息為“央視網頻道策劃、*櫻桃*公司cxo”。
尼瑪,這不是前面那個假冒實習生的公司嗎!看來這哥們兼著兩份工。
------第二次高潮來了!!-----
到了會議簽到進場環節,會有很多會蟲混進去,除非簽到處人員跟媒體臉熟,否則真假難辨。
很多“媒體”不請自來,而且一來一家子,您看看下面的這個:
中國縣城頻道,來了仨。名字中隱隱約約帶著留幾手家鄉的霸氣,我網雖小,傾巢出動,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小編百度 ,查無此網。
總結經驗:多數不請自來的,帶“中國”二字的,要小心了。
另外,好幾個媒體,同一媒體只邀請了一個,但是來了兩個記者,其中有兩個人是真同事。
初次負責組織媒體活動的工作人員感嘆:水太深了。
這些會蟲心理素質好,眼神鎮定,絲毫不亂,這是一場考驗我們心理和智慧的戰斗。
會蟲已存在至少10年的時間,到現在依然是個不小的市場。究其原因,可能跟中國人的心理有關,愛面子,喜歡大場合,對權力的無比崇拜,因此出現了趙錫永這樣的假官員,出現了山寨機關、山寨記者。
還需要從會議本身考慮,中國人最愛開會,我們能不能對會議形式進行改良,企業與媒體的關系進行改良,如何讓企業與媒體之間不是利益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