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活動策劃:段偉:企業傳播不要在社交媒體上把自己栓死
2016-01-03 21:54:11
編者按:作為一家德國公司,西門子始終留給外界一種保守、沉穩、謹慎的形象,卻是很早就自主涉獵到社交媒體運營的企業。在這樣一種“社會試驗”中不斷試錯和總結,西門子傳播部得到出了獨一無二的運作法則——社交媒體不是一切。本期《國際公關》雜志采訪到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傳播部對內與對外傳播總監段偉來分享他的智慧和經驗。也許這與你平時讀到的一些類似成功學的教程不大相同,但絕對能給你啟迪。
《國際公關》:從企業傳播實踐來看,做社交媒體運營需要把握哪些大原則?
段偉:第一,社交媒體不是一切。至少在現階段,社交媒體并沒有像一些預言家形容的那樣,在企業傳播中可以一統天下。必須要意識到的殘酷現實是,不論你在社交媒體上做的多么繁花似錦,不論你為那幾百個轉發幾千個閱讀量多么心滿意足,那只是現實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社交媒體的性質是互動式的傳播。企業要互動的,是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s);但這些利益相關方并不都在社交媒體上,所以不能在社交媒體上把自己拴死。
第二,社交媒體必須為企業帶來價值。這包括形象價值和商業價值。形象價值是指如何幫助企業塑造和維護符合其價值觀的企業形象——注意,這里的前提是“符合其價值觀”。我見過國內某個IT企業的微博大量地發一些從網上搜羅到的搞笑圖片,版權和效果不說,起碼這距離它所聲稱的“創新”的企業價值觀就有很大差距。商業價值是指如何幫助企業促進銷售、提供客戶服務,這對于B2C的企業有很大的施展空間,而對于B2B企業困難顯然會大一些,但毫無疑問一定是企業社交媒體傳播的終極目標。
第三,社交媒體要發揮企業每一個員工的作用。在做微博運營時,我們一度沉迷于和網友的互動。但是當微博整體活躍度下降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大浪淘沙,對企業微博最感興趣、最忠誠的粉絲其實仍然是我們自己的員工。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在經歷了社交媒體的起起伏伏之后,我們回歸到了一個企業傳播最入門級的道理,即員工是企業最好的傳播大使。畢竟,與企業最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員工們。
世界杯期間,利用公眾對德國隊的關注,
西門子智能大樓點亮+1助陣巔峰再戰,并在多平臺取得傳播效果
通過我們的員工,我們可以間接觸達客戶和潛在客戶、合作伙伴、意見領袖、社區等幾乎社會各個角落。幸運的是,微信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新機會,使我們可以打通對內、對外傳播的平臺;而在這個平臺上,員工是我們傳播的起點。
從更深層次看,社交媒體改變的不僅僅是企業傳播工作。一方面,每個員工都擁有社交媒體渠道,改變了企業傳播的格局。另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對內、對外傳播的界限已經不存在,因此企業時刻處于公眾的監督視野中。這就使得企業前所未有地被“透明化”。應對這種“透明化”,需要企業主動擁抱社交媒體,并在企業整個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都能把社交媒體因素考慮進來。
《國際公關》:那么,如何體現企業傳播的核心競爭力?
段偉:企業傳播,仍然要考慮各種不同的touch point的組合,包括活動、展會、媒介關系、廣告、搜索引擎優化、員工關系等,而數字媒體是可以把這些渠道靈活貫穿起來的一條線索。
這幾年傳播界比較時髦的話題是Integrated Marketing & Communications,即整合營銷傳播。拋開理論上的各種方法論不談,在實際工作中,對我們這樣的企業傳播者最大的要求就是Mindset Change,也就是從基本意識上進行改變,多問自己“為什么不可以?”。因為企業傳播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做各種針對受眾的“社會試驗”,既然是“試驗”,就要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框架。為什么不可以把媒體關系和社交媒體進行結合,參與企業媒體活動的記者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進行“報道”?為什么不可以讓企業微博的粉絲參與企業舉辦的活動?為什么不可以把社交媒體上的傳播項目作為新聞由頭吸引記者的參與和報道?為什么不可以讓員工同樣可以參加媒體活動,讓員工成為助推企業信息的報道者?
企業傳播工作最美妙的一面恰恰就在于各種不同傳播渠道的靈活組合。但這種組合使用首先就需要我們這些企業傳播者敢于去設想、去嘗試,跨越不同團隊的不同職能。在數字化時代,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企業在傳播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取決于綜合使用各種傳播渠道,特別是數字渠道的能力。
《國際公關》:社交媒體是否可以取代傳統的公共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