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需要英雄,治世總是管家輩出。有管財物的,有管公關的,也有管言行的。孔子就是一個媽媽型的管家婆。不過他不喜歡管財務,而是喜歡搞公關。
摘自:《羊城晚報》2011年1月16日B01版,作者:張檸,原題:《孔子就是一位媽媽型的管家婆》
一周視角
天安門東側豎起了孔子的青銅像,成了上周的重大新聞之一,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所有的議論當然都是“馬后炮”,絲毫也不影響已經聳立在那里的孔子像。
但是,天安門這種地方,增加一塊磚、減少一株樹,都是大事,引發媒體的關注和民眾的議論,也很正常。人民網強國論壇的議論最熱烈,但基本上是反對聲,而且言辭十分激烈,好像就是要與孔子“非禮勿言”的教訓對著干似的。
從網友的議論中可以發現,他們對孔子最大的非議,是他有反對言論自由之嫌。不過我覺得,總的來說,孔子是一個膽小謹慎的人,這種人不能像英雄一樣收拾河山,但也不會壞什么事,最多不過是婆婆媽媽一點。
亂世需要英雄,治世總是管家輩出。有管財物的,有管公關的,也有管言行的。孔子就是一個媽媽型的管家婆。不過他不喜歡管財務,而是喜歡搞公關。他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管理孩子們或者學生們,要他們認真學習,溫習功課,背誦《詩經》,文質彬彬,尊敬老師,非禮勿言、勿視、勿聽、勿動,像一根呆木頭一樣。
如果大家都像木頭一樣,像他最鐘愛的學生顏回那樣“一瓢飲,一簞食,居陋巷”,那么什么事情就都好辦了,社會秩序也會更穩定了,制度建設也簡單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將社會管理成本降低到零。所以,孔子很推崇那種禁錮人的自然屬性的周禮。他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周朝的人跟著夏桀和商湯他們那樣干,我們就跟著周文王周武王他們那樣干,總不會有什么大錯的。
有一次,孔子參觀周朝的宗廟,見到門前廣場上一尊好幾米高的青銅塑像,上面標明了塑像的身份:“古慎言人”。這位“慎言人”的嘴巴被貼上了三層封條,塑像背面有一篇銘文,上面寫著: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詳見《孔子家語》觀周十一)銘文總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少說話,,以免惹火燒身。孔子看這篇銘文之后,嚇得不行,感嘆著對身邊的學生們說,這些話說得多好啊,你們要記住。還記得《詩經》中所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嗎?如果按照這樣的原則行事,還怕因言獲罪嗎?
聽到孔子說的話,我們的確很感動,就像聽到關心體貼的媽媽的諄諄教誨。但我們轉念一想,這不像老師說的話啊,離我們現代社會的公民教育觀念相距更遠。從情感層面而言,我們需要溫柔耐心的媽媽。從發展、創造、正義、公平的層面而言,僅有“媽媽”是不夠的。
當代社會如此復雜,科學技術如此發達,與孔子時期的“小國寡民”相比,何止相距千里萬里。所以,我非常贊同一位學者的觀點,他認為儒家的學說可以修心養性,但對現代社會的制度建設用處不大。我們可以從精神層面去討論它、研究它、學習它,但不要試圖將它視為解決當今社會問題的萬能藥。
這種分析比較理性,而且也是從“建設性”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五四時期“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聲音相比,與“批林批孔”時期的暴戾之聲相比,理性的聲音顯得溫和節制,頗有一點孔子所提倡的“文質彬彬”的意思。至于那些“無腔之野調”,也不可以全部剿滅。如果沒有這些聲音,“文質彬彬”就不存在了。因為它們是相互依存、相生相克的一對矛盾的兩面。
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100年之間,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家文化,被批得體無完膚,聲名狼藉。今天,孔子像樹立在作為政治中心之象征的天安門廣場,毫無疑問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暗示,暗示著傳統文化的地位將會越來越得到重視。我們完全不必要將這個象征,解讀為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應該解讀為精神上的左右逢源,文化上的多元并舉。所以不是什么壞事。
我們許多大學的校園,原來都在正門的中心廣場,豎著毛澤東的大理石塑像。北方的塑像穿大衣,南方的塑像穿襯衫,而且都是向前方揮手的姿勢。改革開放之后,很多學校都在校園的另一個地方,悄悄地豎起了孔子的塑像。我所在的大學,前兩年也豎了一尊孔子塑像,位置比較偏一點,也沒有向前方揮手的POSE,而是雙手捧腹,顯得很低調,就像一位溫和的老奶奶似的,不會給人帶來什么壓力。我想,一位性情溫和的人像豎在校園里,比一位性情剛烈的人像豎在校園里,總歸要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