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綠拾字環保志愿者中心(下稱廈門綠拾字環保服務社,簡稱綠拾字。綠拾字•作為一個非政府、非贏利、非宗教的ENGO于1999年開始組織各種民眾參與的環保活動。
IslandCareDay(簡稱ICD)作為綠拾字的品牌項目,是2000年起由馬天南等人作為主要的發起人,在廈門組織志愿者們發起了一個意識倡導、公眾參與行動、搭建企業與社會合作關愛環境平臺的大型環保公益項0。經過多年的持續推動和運作,(文章由活動策劃公司整理編輯),已經培養了大批環保人才,并出他們組成項目小組,將意識倡導轉化為環保行動推動落實。2006年ICD項目巳經推動到全省范圍(暨首屆福建環境關愛日,第七屆鷺島關愛日)。
內從2000年成立時起,直至2003年,綠拾字組織志愿者持續在海邊、五老蜂以及云頂后山推動“環境衛生我關愛”的活動,提升公眾環保意識。2002年綠拾字組織志愿者開始清理外來物種貓爪藤,這項持續3年的大型活動讓眾多百姓了解外來物種的概念和危害。此活動為木地物種多樣性及公眾參與環境教育提供了可參考的模式。2004年ICD明確主題“關注我們的海灣”,發動志愿者在大嶼島種植紅樹林,清理珍珠灣、鼓浪嶼港仔后等海灘垃圾,向公眾宣傳廈門僅有的用以保護海域的紅樹林日益減少,倡導公眾共間關注海灣環境。2005年ICD開展“節約能源、降低污染,關愛鷺島,今日無車”的無車日主題活動,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汽油資源的耗費,洗車用水資源的耗費以及排放的廢氣等污染源使全球變暖的溫室效應危害倡導公眾綠色出行。2006年ICD主題活動“推動循環社區,共建和諧家園”,把垃圾分類與綠色生活概念引人社區,鼓勵市民能夠從小劇故起,推動綠色生活方式。2007年ICD主題定位“關注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為地球退燒”,使廈門公眾了解到如何參與節能減排的行動中來。2008年ICD開展“關愛鷺島,踐行生態文明”主題活動,鼓勵廈門人民都站出來,共同關愛鷺島,踐行生態文明。
ICD組織的活動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和大力參與。2000年直接參與人數800人;2001年直接參與人數達到1200人;2002年直接參與人數1700人;2003年直接參與人數1700人;2004年直接參與人數3000人;2005年之后,每年都有上萬人參與到ICD項目活動中來。
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大力宣傳,廈門曰報、廈門晚報、廈門商報、海峽導報、廈門電視臺、廈門廣播電臺、福建曰報、福建電視臺以及當地網絡媒體等媒體單位都紛紛對其進行報道宣傳。此外,眾多的團體單位組織也紛紛以己的方式廣泛的支持和幫助ICD項S活動的開展。廈門航空、建發集團、利勝電光源、ABB、柯達、松下、夏新等眾多企業,以實物捐助方式參與活動。而廈門市科協、環境科學協會、環境衛生管理處、廈門群眾藝術館、廈門市青少年宮、小白鷺民間舞團等當地行政事業單位以及廈門市環保局、廈門市園林局、廈門市科技局等相關政府部門和集美大學綠緣協會,集美大學環保協會、廈門大學綠野協會、廈門大學蔚藍社、廈門大學環保協會、城市大學橄欖綠協會等學生社團也紛紛參與其中。
ICD項目活動在廈門乃至整個福建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社會巨大的反響,獲得了社會的一致支持和參與。究其原因,有三點相當重要c第一,作為一個社會公益組織,綠拾字公益組織成立及其展開活動首先與政府進行溝通交流,獲得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這是其獲造成廣泛的社會影響、獲得巨大成功的前提條件。綠拾字于2007年8月9日正式通過廈門市民政局的審核,登記注冊為民間組織——廈門市綠十字環保志愿者中心,主管部門是廈門市環保局,它由此獲得了法理資格以及政府的支持,并且由政府部門作為一個依托點,獲得更多其他組織的支持。
第二,ICD項目活動的自身廣泛宣傳,是其獲得民眾廣泛支持并大力參與的最重要條件。從2000年成立時起,ICD項目公益活動一直持續的不間斷的進行著,在進行的過程中,它持續的向社會宣揚它的公益活動理念、活動主題以及社會的環保意識,提升了公民的環保意識自覺的同時,也提升了它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獲得民眾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第三,綠拾字公益組織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全面深入的宣傳報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推廣自己的公益環保活動行為。這些媒體資源不僅包括報紙、電視等傳統的媒體介質,而且還涉及了網絡等最新的媒體資源,帶來廣泛的深入的眾多的報道數量和報道質量。由此形成了活動的“權威性”和“影響性”。此外,它還充分和企業溝通交流,獲得企業資金以及實物等物資幫助,由此獲得活動經費的保障,并且形成“活動鏈”,帶動更多的企業和團體參與其中。
應該說,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中國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公益組織等的發展都還不夠完善。在某種意義上說,廈門的綠拾字組織還是相對成功的,其中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