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習俗,活動策劃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如此一來,重陽節有幾大習俗咱們可不得不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登高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邊賞菊邊飲菊花酒
重陽節一定要賞菊飲菊花酒,這不僅是一種習俗,也是件很陶冶的事兒,它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插茱萸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清代,活動策劃,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吃重陽糕
還有一個就是飲食的習俗了,吃“重陽糕”。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時。還有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