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端午節民俗,活動策劃
葵榴斗艷,梔艾爭香,又逢一年端午景。在歷史文化名城鎮江,這一民情風俗,古韻悠長,今摭談四題,應景湊趣。
紀念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說法莫衷一是,多數認為源于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此俗在名城鎮江,堪稱年代久遠,宋代鎮江詞人張榘,節日懷古,曾寫過一首情味雋永的《念奴嬌·端午》詞篇:
三閭何在,把《離騷》細讀,幾番擊節。蘺蕙椒蘭紛江渚,較以艾蕭終別。清濁同流,醉醒一夢,此恨誰能說,忠魂耿耿,只憑天辨優劣。須信千古湘流,彩絲纏黍,端為英雄設。堪笑兒童浮菖歜,悲憤翻為喜悅。三嘆靈均,竟罹讒網,我獨中情切。熏風窗戶,榴花知為誰裂。
詞中的“三閭何在”,因屈原曾任楚國三閭大夫之職;《離騷》,屈原的代表作;“靈均”,是屈原的字;“浮菖歜”,即飲菖蒲酒。至于詞作者張榘,字方叔,號云窗,著有《云窗詞稿》。
食俗糯米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端午吃粽子,也是為了憑吊屈原,較早的記載,見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周時,楚屈原以忠被饞,見疏于懷王,遂投汨羅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絲角黍于節日投江以祭之?!币虼?,張榘《端午》詞云:“彩絲纏黍,端為英雄設?!薄袄p黍”,即裹粽子;“英雄”者,屈原也。
端午的粽子,清代初年鎮江詩人王際有《端午·吟粽》,寫得清新自然,別有一番意味:
角粽逢時黍倍香,層開綠葉勝新菖;
看來粒粒皆民力,宜就盤餮仔細嘗。
端午的粽子,鎮江還有一首饒有童趣的傳統兒歌,載《中國歌謠集成·江蘇卷》:
巴掌打到五月五,糖蘸粽子過端午;
你一口,我一口,這個粽子真不丑。
鎮江的粽子,以蘆葉裹糯米并扎以細繩蒸煮而成;形狀多種,如三角粽、多角粽、菱角粽、小腳粽;口味多樣,如赤豆、火腿、咸肉、香腸。形狀和口味各異的粽子,呈現了民間百姓的生活樂趣。
江中龍舟競渡
所謂“龍舟”,即將船身制作龍頭龍尾的形狀,中間搭有彩棚,棚口兩旁貼有楹聯:石榴映紅日千門喜慶,鼓樂催龍舟萬水歡歌。船的前后豎有龍形圖案的旗幟,船頭有鼓手,競渡時,船手隨著鼓聲的節奏,合力劃槳,你爭我趕,蔚為壯觀。此俗也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p>
鎮江位于長江下游南岸,晚清龍舟競渡,在今西津渡對面的義渡碼頭。據其時《申報》新聞:“京口龍舟,雕刻彩畫,窮工極巧,十色五光,令人目眩神駭。水手之衣服,皆與龍身一色,黃則亦黃,黑則亦黑。立船首者,俊健少年也,揚揚得意,雖旋風浪中,屹立不動。當群龍奪標之時,或用豬泡扎成圓球,五色繪畫,拋浮水面;或用活鴨紛游江中。群龍水手于波浪中奪標,如添羽翼;觀眾莫不眉飛色舞?!?/p>
至于記敘鎮江龍舟競渡的名篇佳作,要數明代作家張岱《陶庵夢憶·金山競渡》,張岱說:“龍船無瓜州比,而看龍船亦無金山寺比?!?/p>
百索與“十二紅”
百索,俗稱“花花繩”,是端午節的避邪之物,活動策劃,元代俞希魯《至順鎮江志·端午》:“系百索,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鬼,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時下,百索用紅黃藍黑白五色絲線擰成小繩,系在小孩手臂和手腕上,也有用五色絲線結成網袋,內裝煮熟的咸鴨蛋,俗稱“鴨蛋絡子”,掛在小孩胸前大襟的紐扣上,習俗以此可避邪氣,身體健康。
“十二紅”,鎮江民間端午節的應景食品,這些食品是醬醋紅或自然紅,諸如炒莧菜、拍黃瓜、拌蘿卜、涼粉皮、紅燒肉、煮黃魚、鹽水蝦、燒黃鱔、咸鴨蛋、烤鵝湯、枇杷、楊梅?!笆t”其實是俗稱,不一定要湊足十二樣,各有愛,只要有紅。端午節為何要吃“十二紅”?舊時《申報》作者、老鎮江孟長虹先生敘述:端午時節,多雨潮濕,百蟲繁殖,容易染病,“十二”象征十二生肖,“紅”色象征吉祥興旺,寓意是人人紅運當道,借避邪除穢。這一習俗,反映了民間百姓的美好愿望。
鎮江端午節民俗,有的已經遠去,有的沿襲至今,如包粽子、掛蒲艾、“系百索”、“十二紅”等,仍有迷人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