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是我最喜歡的城市,廈門不僅屬于你們,我也可以做廈門人。”昨日在與廈門新聞工作者和廈大師生面對面時,央視名嘴王志一開場就展現出自己的說話風格。
守住底線
如果你把記者當作自己的事業而非職業,那么你就能堅守道德的底線,自覺自愿地去遵守。
“干記者這行不容易,記者表面上擁有的是鮮花和掌聲,但其實背后有很多難處,不僅要遭遇身體上的疲勞和艱苦,更難的是要面對各種誘惑和壓力。”
王志說,一次他和攝制組去某省調查當地的一些問題,到達后前后來了三支隊伍“接待”。一是當地政府歡迎央視記者前來檢查工作,另一支是悄然出現在他們居住賓館前后的一些人在監視,第三支則是公關隊伍,阻撓節目的播出。正因為“新聞調查”的名氣大、影響力大,在采訪中遇到的阻力也就更大。
說到誘惑,王志自爆這樣一段經歷:他曾在調查一起逃稅案時,被人帶到三層門后的一間臥室,對方給他一個信封說給兄弟們買茶喝,里面裝了約3萬—4萬港幣。王志坦言,自己雖然堅決地拒絕這筆錢,但其實也經歷了快速的思考過程。
“如果這筆錢不是3萬元,而是30萬元,300萬元,3億元呢?要知道,這些錢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王志說,如果你把記者當作自己的事業而非職業,那么你就能堅守道德的底線,自覺自愿地去遵守。
選擇自己最熱愛的
永遠在出發,永遠在路上,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要問什么,永遠有“下一個”在等待著我。這就是新聞的魅力。
王志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美學碩士,畢業時他面對從政、從商、出國、入高校等多種選擇,然而他選擇了當時并不吃香的記者職業。
“如果不是真心熱愛新聞工作,(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肯定堅持不了17年。”王志說自己也困惑過,動搖過,但記者這個職業對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當他已在湖南電視臺過上安逸的生活后,他卻為了理想到北京做了一名“北漂”,和白巖松等人開始制作“東方時空”節目,沒有戶口和社保,沒有正式編制,也不知道節目到底能否成功。在“東方之子”已經打響后,他又不滿足于與社會名流對話,離開了欄目,參與到新籌備的“新聞調查”欄目,對各類社會問題進行深層次調查。
“永遠在出發,永遠在路上,不知道下一個問題要問什么,永遠有‘下一個’在等待著我。”王志說,這就是新聞的魅力。
2003年“非典”發生時,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欄目邀約采訪對象對話,聽取社會各界對抗擊“非典”的所思所想;深入“抗非”第一線,直視疫區所發生的一切。王志說,自己是因報道“非典”而出名的,但要知道,在這之前自己已在央視做了十年記者。
追求責任與使命
做一名合格的記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心態。有機會要抓住,沒有機會就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
“記者是社會航船上的瞭望者”,王志說,記者沒有大小之分,只有境界格調上的區別。身為央視名嘴,王志認為地方媒體和央視媒體一樣,只要用心,都能做出好新聞。他說,廈門在海峽兩岸關系中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只要用心,廈門記者一定能出好新聞。
王志曾在“非典”發生時與傳染過多人的“毒王”握手吃飯;進入高度危險的隔離區,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近距離接觸……做這些,是為了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真正地深入一線。
王志說,做一名合格的記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心態。成名后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寵辱不驚”,有機會要抓住,沒有機會就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入眼”,新聞眼光要獨到;“入腦”,面對表象要去偽存真;“入心”,在新聞采訪中也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
“來吧,當一個好記者,做這個職業真的很幸福。你能在這里體會到別人幾輩子都體會不到的經歷。”王志富有激情的結尾贏得學子們的掌聲,學生們紛紛找他簽名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