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夫山泉有點“忙”。近日該公司先后被曝出喝出黑色不明物、棕色漂浮物以及“水源地垃圾圍城”等消息,號稱“大自然的搬運工”的農夫山泉接二連三地陷入“質量門”。奶粉不敢喝,羊肉不敢吃,現在連喝水都被不明物“塞牙”了,給消費者心頭上蒙上了一層陰影。
雖然農夫山泉緊急 啟動了危機 公關,召開了“聲淚俱下”的 發布會,大談創業艱辛,大談陰謀論,大談實際執行標準、大談出廠水質,卻偏偏沒有痛快的回答“為何產品執行標準為浙江地方標準而非更嚴格的國家標準”這一最核心的問題,令人覺得農夫山泉有點“懸”。不論整個事件背后是否有黑幕,不論農夫山泉的 發布會贏得了多少同情,最終的結果是:農夫山泉關閉了北京工廠,退出了其經營多年有超過10萬用戶的北京市場;多年積累的良好口碑和品牌聲譽陷入爭議。
其實,農夫山泉“質量門”事件的爆發并非個案。在食品安全領域,歐美國家均是統一執行國際標準,而在中國,有國際標準、國內標準、地方標準甚至企業標準,這些標準之間存在差距,備受百姓詬病。對企業而言,標準是競爭力的體現。農夫山泉占中國礦泉水市場近1/4的份額,本應依托龐大的國內市場,帶頭執行國標并實質性推進水標準的進步。但其帶頭在執行標準上“躲貓貓”,還埋怨媒體在此事上的不懈追問引起事件發酵,導致農夫山泉經濟利益和企業聲譽雙雙受損。
事實上,就在“標準門”爆發前不久,農夫山泉就已經因為各種問題頻頻爆出負面,對于水源地污染、不明物、漂浮物的負面新聞,農夫山泉的回應,基本上都是否定或者輕描淡寫的解釋,并沒有真正重視問題;打消消費者和媒體的疑慮。而在危機 公關中,第一時間給予準確、公正的回應幾乎是鐵律。所以,此次農夫山泉事件的爆發,可以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機公關的本意是及時止損,緩和事件,而農夫山泉卻以天價訴訟和永久退出北京桶裝水市場的方式應對,這種作法顯得有些過激,面對企業可能的生產失范和標準執法的疏漏,媒體監督的價值更加凸顯。只有農夫山泉停止現有的公關方式,,明確回答市場的質疑,“標準門”事件才有解決和淡出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