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們有個普遍困惑:如何設置市場營銷/公共關系團隊?組織架構怎么建立?職能如何設置?怎么做市場營銷規劃?還有,創始團隊的成員們頭腦風暴時,經常各種點子如泉涌,似乎每個點子看起來都有新意,但又太發散,不著邊際。 于是,我萌生了寫個系列文章的念頭:“創業企業怎么開展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還是和以往的文章風格一樣,“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我會根據自身的體驗,不定期推出這個系列的文章。 今天是第一篇。 創業公司怎么定位自己的市場營銷/公共關系(Marketing/PR)團隊? 開門見山,不要把公共關系(PR)和市場營銷(marketing)弄地涇渭分明;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分別設一個公共關系崗和一個市場營銷崗。 為什么呢?社會化媒體時代,公共關系和市場營銷的界限已越來越模糊。雖說公關更側重品牌,市場營銷更注重實際的銷售轉換;但是社會化媒體讓一切傳播介質崩塌,兩個崗位都需直面消費者! 我們看到那些巨人型的大企業,公共關系和市場營銷通常被設為兩個團隊或部門;于是,或互相掐架,或互推責任。但是,創業企業的優勢是什么?小而美!好好利用自身輕盈的軀體吧,別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弄地臃腫不堪。 建議創業公司,根據自己的產品與業務,將PR與marketing的崗位融合。只有融合,才能互通有無。“融合”歸根結底是為了讓這個人或小team,懂得如何向目標受眾講好故事,有效溝通;而不是:A,只想著怎么和媒體講記者需要的故事。B,只想著赤裸裸地向客戶推銷。 所以,我更贊成把這個崗位定性為:企業傳播負責人(communication)。“傳播”的內涵是:交流。 創業公司什么時候組建市場營銷/公共關系團隊? 我發現,不少創業公司都是在產品定型,甚至成型后,才來招兵買馬,組建傳播團隊。理由也看似情有可原:創業最重要的是什么?當然是產品(或服務)了!要不就是“無水之源,無木之本”。但在社會化媒體時代,這個想法是行不通的。 我強烈建議創始人在決定創業時,就能集合市場營銷的人才,讓他們成為合伙人(可以以各種方式成為合伙人)。如果實在找不到這樣的人,那就自己多讀點市場營銷(包括社會化營銷)方面的書或文章,至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 為什么我有此強烈建議呢?我理解的“互聯網精神”最重要的一個元素是:開放式參與。產品從設計開始,就要融入目標受眾的意見、智慧,就要想到產品面世時,該如何和目標受眾溝通?該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注意,我說的“故事”不是在產品已成型后,市場營銷人員再參與進來,挖空心思找故事,甚至編故事。 是的,在產品還沒有投入生產時,就要注入“營銷”的基因! 如果產品成型后,再來找市場營銷掌舵人,會出現什么狀況呢?市場營銷人要被動地、從頭到尾學習一遍你的產品為什么要這么設計?出爐過程?然后千方百計找其中的傳播點?甚至本末倒置,牽強地找品牌定位。邊找邊糾結:哎,我覺得產品應該這么設計,這樣能更好和打動消費者啊。 創業者們,不要把市場營銷人員當成后期的“促銷者”,他們也是產品的締造者! 和第一點一樣,這也是創業公司的優勢。大公司要上市一款新產品,要經歷繁冗的程序,但小公司可以輕盈地完成這一切。
TAG:市場營銷 公共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