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香港文匯報記者問:“本屆內閣任期已經過半,回顧過去這1000多天的施政歷程,您覺得什么成績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動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給您本人及內閣團隊打個分,您將以怎樣的精神狀態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溫總理的回答中談到:“我最覺得痛心的問題是在這三年的工作中,還沒能夠把人民最關心的醫療、上學、住房、安全等問題解決得更好。”
由此我們想到并追問:作為以守望社會為基本職能之一的媒體,這些年來在“人民最關心的醫療、上學、住房、安全等問題”上投入了多大的熱情和精力?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得更好,媒體的失察與失職在哪里?類似《焦點訪談》披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受賄案和《新聞調查》曝光的550萬元天價醫療費等涉及重大民生問題的新聞,我們有多少作為?中央政府極為重視的“三農”問題,在民生新聞處于一個什么位置?用沒完沒了的打架了、撞車了、著火了、第三者插足了、精神病人跳樓了等“八卦”新聞不厭其煩地去爭奪收視率,媒體的社會良知與社會責任何在?老百姓將醫療、上學、住房稱作“新三座大山”,而這三座大山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干嗎去了?民生新聞能否容納“民生”的真正含義?甚至,民生新聞是否愧對民生?
事實上,民生新聞以“新、奇、特”作為衡量新聞的唯一標準,把“星(明星)、腥(血腥)、性(兩性)”作為篩選事實的準繩,以及“很多如同一位羅嗦的老太太每天將一個城市里芝麻綠豆大的事拿來嘮嗑,這樣就勢必帶來品位的低俗。”因此,有人干脆將民生新聞稱之為“低端新聞”。例如,一些打著民生旗號的新聞節目為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不惜迎合受眾的低俗趣味,并且在電視畫面的處理上,過于血腥或暴力,不注意保護當事人的權利。比如“報道交通事故或兇殺案件,經常可以看見記者抓拍到斑斑的血跡、橫躺著的尸體,乃至面目全非的死者面部特寫。有時因為沒有抓拍到現場鏡頭,不惜采用公安部門的偵察照片,或者模擬出死亡現場來增加新聞的感染力,似乎凡是這樣的報道,不見血不見尸就不足以體現新聞的震撼力。”除了“腥”聞之外,“性”聞報道常常是一些民生新聞節目“貼近受眾”的又一手段。如某省級電視合一檔大型民生新聞節目在開播之初,為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推出了一期揭秘公關小姐的新聞報道。記者假扮嫖客,與小姐開房間,利用暗藏的攝像機拍下了小姐脫光衣服的全過程。節目還在畫面的處理上大打“擦邊球”:公關小姐裸露的上身并沒有打上馬賽克而是采用類似毛玻璃的處理手段.如同遮了一層簿紗但卻一覽無余。而且這個鏡頭還被作為主打鏡頭,在播放前反復宣傳預告。同樣是這家電視臺,在另一則關于男扮女裝制造一夜情以騙人錢財的新聞中.假扮女人的當事人與被騙者口交的畫面也采用上述處理方式被搬上節目,并且反復播放了兩遍。
新聞立臺是中國電視臺的基本游戲規則之一,這個游戲規則盡管表現方式會隨時間等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不管中國電視新聞的熱點、難點、敏感點、利潤增長點有多少與時俱進,但最基本的價值判斷、最能代表新聞立臺的根本點和出發點,仍然是當年《焦點訪談》的欄目用語: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大眾話題評說。這一點才是真正的新聞之本,立臺之本。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新聞事件的迅速、及時、準確的報道和對這些重大事件的理性分析,才是任何一個中國電視臺的立臺之本。
我們的期望是:增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說大事的本領,推進時政新聞的創新,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對百姓頭上的“新三座大山”的挖山不止中,重塑媒體的深刻、大氣、理性、陽剛、生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