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運營商大佬居安思危的講話,被解讀為向OTT宣戰的證據;原本是運營商對自身產品的優化和提升,被演繹為針對OTT的行動;原本是對OTT產品優化的技術問題,被轉化成為公關大戰。運營商因“微信收費”的傳聞以及“壟斷”、“國企”的出身,是如何被媒體和輿論一步步地綁在了“互聯網”和“創新”,以及大眾的對立面的呢?
第一輪:
2013年1月4日,媒體紛紛報道,據“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透露,“從2012年的全年數據來看,電信運營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電話業務量甚至也下降了5%。”并在報道中不約而同地以此為理由,外加一些傳言,來證明“運營商和騰訊等OTT之間矛盾的日漸表面化,兩大陣營關系緊張。”頓時,網上唱衰運營商,看好微信的文章鋪天蓋地,似乎運營商馬上就會被OTT干掉了。直到2月中旬,春節短信的統計數據出來,雖然增幅放緩,但總量仍再創新高,行業專家的眼鏡碎了一地。3月中旬運營商發布2012年的業績,三家主要業務量均在攀升,“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所謂統計數據真偽一目了然;但這一荒謬的數據,居然在后來“微信收費”事件中屢屢被引用,其中的味道非常值得玩味。
第二輪:
媒體廣泛報道的中國移動對OTT的態度,是基于12年底李躍總裁的公開講話,以及奚董事長在巴塞羅那展會期間的發言,關于這些我在上篇博客已經談及,個人理解并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官方態度。運營商對互聯網和OTT的完整表態是在2012年的業績發布會上,三家運營商主帥均認為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既承認“未來可能對運營商業務收入構成沖擊”,又表示“目前對運營商業務影響不大”;另一方面也都在積極表示,“OTT業務將會與運營商數據業務產生協同作用,只要處理得當,兩者可營造雙贏的局面”。
在技術方面,運營商對微信頗有微詞,認為微信對信令資源的使用方式需要優化。在中國移動網上有數量眾多的微信用戶,這些用戶使用微信時加重了信令網的負荷,甚至有可能對其他通信業務產生威脅,這方面的技術討論也有很多,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我和小寶的互聯網生活和@MMN是我的長文。而要解決這類問題,確實需要OTT企業和運營商共同協商,因此運營商一方面與騰訊協商,同時向行業主管部門提出協調解決的訴求;而工信部也召集運營商,就技術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3月中旬,“微信收費”的傳言逐漸傳播開來。這一傳言從何而起?在3月14日騰訊辟謠聲明的新聞中,提到了經濟之聲《天下公司》的報道,但這也不一定就是起點。而即使運營商和騰訊的官方態度都已明確,整個3月的中下旬,圍繞微信收費與免費的整理一直沒有平息,行業人士和業內媒體也紛紛發表或支持或反對的聲音,似乎不談這個事情就落伍了、不專業了。在此期間,移動對飛信的升級改造、中國電信和網易合作翼聊、甚至聯通的流量詳單查詢,運營商任何一個與互聯網業務有關的動作都會引起媒體的胡猜亂想,(文章由上海公關公司整理編輯),有關報道都在試圖證明:運營商已經站在了互聯網公司的對立面,試圖阻攔互聯網和OTT業務的發展。
第三輪:
3月的最后一天,苗部長的發言又掀起了一輪新的媒體關注,苗部長說的是什么呢?
第一段,“工信部正在協調運營商微信收費一事,已經要求運營商提交相應的解決方案,會考慮運營商的合理要求。”第二段,“工信部嚴禁運營商利用占有壟斷的這個地位,卡死像騰訊這樣一個非常好的企業。”第三段,“監管部門總體上會站在用戶的角度,微信有收費的可能,但不會大幅收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