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雪頓節,活動策劃
雪頓節的緣起
藏語“雪頓”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之意,“雪頓”即酸奶宴會。喜吃酸奶是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亙古以來的生活習俗之一。
相傳藏傳佛教后弘期始祖、來自孟加拉的高僧——阿底峽大師尤其喜食酸奶。每逢盛夏時節,阿底峽大師駐錫地聶塘寺附近的百姓紛紛給大師供奉酸奶,他總是真誠致謝并為百姓加持祈福:凡獻酸奶的人家,牲畜不染疾、不走失,不受野獸禍害。大師的祈福不脛而走,敬獻酸奶的百姓便與日俱增,一時成為當地的一種佳話。隨之,酸奶在人們的心目中從單純食品的地位一下上升至能消災避禍的神物。
17世紀以前,西藏的“雪頓”活動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那時按照佛教的戒律,為避免僧人外出踏死幼蟲,活動策劃,無意間犯“殺生”之戒,夏季有好幾十天要行長靜,即夏令安居,直到解禁。在解禁的日子,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百姓準備酸奶進行施舍。這就是雪頓節的來源。
公元164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西藏掌政。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駐錫地—拉薩哲蚌寺內的噶丹頗章宮成為西藏當時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五世達賴從小卓具才學,十分喜歡文學藝術,尤其鐘情于藏戲。就是在他和其他一些高僧的授意倡導下,才于哲蚌寺雪頓節期間,開始邀請民間藏戲班子來作助興演出,從而形成了“哲蚌雪頓”演藏戲的節日慣例。
每年藏歷6月30日,既是五世達賴剃度日,又是新舊鐵棒喇嘛交接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僧俗民眾涌入寺院,向五世達賴和寺院活佛、僧眾敬獻酸奶,企盼摸頂、托福、長壽、豐收,死后不下地獄的加持;這天,從西藏各地匯聚拉薩的六個白面具藏戲團、四個藍面具藏戲團,都齊聚哲蚌寺獻演各自拿手的藏戲片斷。包括工布地區的單人鼓舞工布卓巴,拉薩河、雅魯藏布江匯流處協榮村的野牦牛舞。屆時,五世達賴欣喜蒞席,由其經師、隨行僧俗官員陪同觀賞,產生巨大影響。至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固定節日,俗稱“雪頓節”。
嗣后,順治10年,即公元1653年,五世達賴與固始汗磋商,決定從哲蚌寺噶丹頗章宮遷至順治初年即著手擴建的布達拉宮內駐錫。雪頓節亦隨之移至布達拉宮“空中舞臺”,即德陽廈舉行。
公元1720年,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公元1708~1757年)執掌西藏政教大權期間,在拉薩西郊興建其夏宮羅布林卡,雪頓節便移于此舉辦。仍沿習慣例,各地藏劇團應召匯聚拉薩參演,向達賴敬獻祝詞。
近300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布達拉、羅布林卡三位一體的雪頓格局。羅布林卡則是雪頓節活動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