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導師”、“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目前,很多高校教授的頭銜十分顯赫,但其中有些教授在學生眼里,最主要的身份是“老板”。
不少人認為,目前,高校的一些科研項目,已異化為一些人的賺錢“門路”。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規約束與規范,大學內的校園生態與學術生態發生了變化。
導師?老板?師生關系走向功利化
今年6月,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小雁就要畢業了。提起三年的讀研經歷,小雁不禁感慨萬分:“大部分時間在給‘老板’打工,專業知識學得一塌糊涂……”
“一直為‘老板’做著與專業沒有關系的項目,每月得到450元的報酬!”小雁一談到她的導師就來氣:“即使在外面一些公司兼職,掙的錢也遠比這個多。可為了完成論文,順利拿到學位,還是不得不跟著‘老板’做。”
記者采訪的部分研究生說,要畢業就得發表論文,要發表論文就得參加導師的項目,畢業論文的題目一般也從項目中出。“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老板’叫你干活反而是看得起你,哪兒還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呢?”北京某大學研究生小芳告訴記者。
只要有項目“老板”就能賺錢
“平時我想請個假去外地看看女朋友,很難得到‘老板’的批準。”北京某大學研究生張成向記者抱怨:“他恨不得我把所有時間都用在項目上。”
有的研究生認為,導師對他們要求如此“嚴格”,目的是為自己賺錢。北京某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小麗告訴記者:“只要有項目,‘老板’就能賺錢。我的‘老板’神通廣大,一年可以弄到三四個項目。”
那么,一個項目導師能賺多少錢呢?據知情人介紹,主要是因領域而異,比如有些50萬元的項目,扣掉學校收取的管理費和其他費用,導師至少能賺到25萬元。
高校“老板”是怎么出來的?
是什么原因導致導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鉆進“錢眼”里去呢?
據了解,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和科研經費大部分是通過課題立項的方式發放到教師名下,而在審批課題項目及經費中,申報者的職位、人際關系、公關本領等種種非學術的因素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作用。然后,高校也按照同樣的行政主導邏輯,以能否得到項目和所得到項目的級別為標準,來衡量導師的科研能力。
“有些導師充分利用自己苦心經營的關系網到處申請項目,往往憑的不是科研能力,而是公關能力。”北京某大學教授無奈地對記者說:“這種機制下,有些導師沒什么水平,卻因為能拉項目跑經費,照樣做導師,而有些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導師,因為沒有太多的社會關系而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顯然,(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這樣一種機制所導致的結果是——競爭中的優勝者,為了保持其優勝地位,必須盡可能快速地完成所拿到的課題,以便投入下一輪的爭奪戰。為快速完成課題的最現成辦法就是讓學生們去做,于是,導師成了“老板”,學生成了“雇工”。(新華社專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