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寨,朝水節,活動策劃
甘南藏族的節日源遠流長,在節日文化的歷史積淀中,蘊涵了民族心理、倫理道德、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深層底蘊,表達著民族個性、民族感情,承載著凝厚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人民情感心理、審美理想和偉大智慧的結晶。甘南藏族的節日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已成為各種文化匯聚、交融、共生的大舞臺,尤其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區,其節日的形式呈現也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表現出甘南藏文化的多層次、多樣性特點。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馬寧教授認為:朝水節作為舟曲藏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是當地人適應自然環境的產物,從宗教層面來說則是苯佛共生的結果,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多層次互動,同時也是對當地藏族文化的一次集中表演,達到了娛神與娛人的雙重目的,發揮了凈化人們的心靈、緩解人們緊張情緒的作用,加強了藏漢民族之間的族際交流,共同構筑了舟曲的地方文化。
甘南藏族的節日源遠流長,在節日文化的歷史積淀中,蘊涵了民族心理、倫理道德、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深層底蘊,表達著民族個性、民族感情,承載著凝厚的民族文化,是藏族人民情感心理、審美理想和偉大智慧的結晶。甘南藏族的節日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已成為各種文化匯聚、交融、共生的大舞臺,尤其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區,其節日的形式呈現也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表現出甘南藏文化的多層次、多樣性特點。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馬寧教授認為:朝水節作為舟曲藏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是當地人適應自然環境的產物,從宗教層面來說則是苯佛共生的結果,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多層次互動,同時也是對當地藏族文化的一次集中表演,達到了娛神與娛人的雙重目的,發揮了凈化人們的心靈、緩解人們緊張情緒的作用,加強了藏漢民族之間的族際交流,共同構筑了舟曲的地方文化。
巴寨“朝水節”
“煨桑”是藏民族特有的傳統民間風俗,有著古老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整個藏族地區,無論是祈愿祝福還是慶賀豐收都離不開煨桑,特別是每逢節日之際,煨桑便成為節日的重要儀式之一。
如果說“煨桑”只是序幕,那么朝水節的腳步就不會遠了。
巴寨溝是舟曲縣重要的旅游風景區之一,高山峽谷地貌,山峻水奇,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分布著種類繁多的亞熱帶至暖溫帶動植物種群。每年端午節,舟曲縣和迭部等周邊縣藏族群眾自發地匯聚到巴寨溝“昂讓”雪山,舉行規模盛大的“朝水”活動。
據舟曲縣文化館張寶明館長介紹,巴寨朝水節是目前整個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民間保存較完整,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古樸自然,原生態文化風味濃郁的藏民族民間民俗文化之一。自形成以來,主要在每年五月初五,朝水節成為舟曲巴藏鄉前、后北山村和洛大鄉藏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
從“昂讓”雪山百米高的懸崖石孔中噴涌而出的一簾瀑布和崖下十幾眼清泉被當地群眾稱為“曲紗”圣水。據說端午節這天,天神在“曲紗”圣水中撒有仙藥,沐浴和飲用此水,能醫治百病,凈化身心,消災避難。朝水時,游客們穿梭沐浴在飛瀑流泉之下,鳴槍放炮,煨桑祈禱,誦經祝愿,企盼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朝水”后,人們帶著給親友的“曲紗”圣水沿著林間小道下山,各路歌手一路相互敬酒,對歌獻藝。身著節日盛裝的藏族婦女們在野外手拉著手盡情地跳起“樂樂舞”,歌頌大自然、神靈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男子們則由長者持矛領頭,列成長隊,吆喝呼應,擺出威武的“龍陣”,盡情地展示著山里人的粗獷與豪放。夜幕降臨后舉行篝火晚會,男女老少盡情地唱歌跳舞,將節日的狂歡氣氛推向高潮。
歡樂聚會
“巴寨朝水節是現代的一種藏族傳統文化,用優美的歌聲歌頌團結、祥和、幸福的生活,以其獨特而濃郁的藏民俗文化愈來愈受到游客的青睞,成為今后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資源開發的新亮點。”舟曲縣副縣長王麗英說。
舟曲縣文化局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舟曲縣巴寨朝水節是當地藏族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以原始祭祀慶祝和紀念儀式為主的習俗和多種藝術文化內容相融合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
據了解,朝水節這天,當地的男男女女成群結隊,歡歌笑語,穿山越澗,過密林,走竹徑,攀到昂讓山上崖孔中飛瀉而出的瀑布下,鳴槍放炮、煨桑祈禱,在曲紗瀑布中淋浴,大聲歌唱。在“曲紗”飄落的山腳處,還有十幾眼泉水,汩汩流淌,先民們分別為他們命名為明目泉、健身泉、長壽泉、聰明泉等。
五月初四是當地群眾朝拜“曲紗”的日子,初五是前、后山群眾朝拜“曲紗”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