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報記者采訪了三個醫藥代表,第一代從事醫藥代表的老吳感嘆,現在藥代幾乎沒有機會和醫生探討藥物,而是淪為藥品公司的銷售公關。
說起藥代,不少人會聯想到塞錢、賄賂醫生等不光彩的事情,似乎他們成了高價藥品和醫療腐敗的代名詞,把醫院搞成了醬缸。但有些人為自己叫屈,他們工作很辛苦,跟著醫生屁股后面跑來跑去,陪酒吃飯想盡辦法拉關系,經常大半夜人事不省地回到家里。他們有時候也想不明白,真心推銷好藥,為何會平白無故被人誤解。
在國外,藥代是信譽比較高的一種職業,他們都跟老吳一樣,由具備醫藥知識背景的專業人士來擔任。他們把藥廠的最新研發動態帶入醫院,再把醫生用藥的臨床狀況反映給藥廠,例如藥物的不良反應信息和治療范圍的變化等。而且,資料顯示,臨床醫生的新藥知識73%來源于醫藥廠家,來源于醫藥代理的講解。醫藥代理是推銷員,更是信息傳遞者,還是產品專家。
但在中國,很多藥代卻被當做“黑公關”。藥代被妖魔化有多種原因,有以藥養醫的制度缺陷,也有部分藥代為獲取利益不擇手段肆意推銷藥品,甚至不惜行賄。要為藥代正名,需要有相對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醫生應信守醫德,而不是專挑貴的開。作為主管部門,更要做好監督工作,杜絕腐敗滋生。但更重要的,還是藥代們為自己正名,不光要遵紀守法,摸著良心工作,還得提高專業素養,做真正的技術員和服務員,而非灰色地帶的掘金者、醬缸里的寄生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