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總理點名批評拖延曝光產品質量問題,自己卻堅稱主動公開;“48小時召回時限”口徑一改再改;只道歉不提賠償……深陷“肉毒桿菌”門的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在中國市場的“危機公關”,讓中國消費者很受傷。專家指出,坦承才是最好的危機公關,恒天然式沒有誠意的“危機公關”要不得。
“危機公關”是手段不是目的
3月發現問題8月公布,恒天然始終堅持聲稱企業是主動公開涉事原料的信息。然而,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批評恒天然集團拖延曝光產品質量問題。
事實上,在新西蘭,第三方獨立機構和企業如果不及時將檢測信息如實上報監管當局,將受到嚴重處罰,甚至可能被吊銷執照。業內人士指出,恒天然與其說是主動公開,不如說是權衡利弊之后的選擇。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5日宣布,已經確認市場上90%受到影響產品的安全狀況,剩下10%的產品即將在48小時內全部召回。在被新華社發文指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恒天然改口稱,48小時不是完成召回,而是“啟動召回”。
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高層均多次向消費者誠懇道歉,表示會對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然而,從2日至今,如何對包括中國消費者在內的多國消費者作出賠償,恒天然集團至今沉默。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表示,縱觀恒天然多天來的“危機公關”,似乎僅僅只是屢屢利用公關辭令模糊公眾視線,“真誠”道歉卻不提賠償,誠意不能不令人懷疑。
“危機公關是手段不是目的,恒天然遠沒有體現出和其規模相匹配的誠意和素養,恒天然式‘危機公關’要不得。”顧曉鳴說。
顧曉鳴同時表示,危機公關本身并不僅沒有錯,而且應該是企業的必修課。目前,國內許多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強,跨國公司的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此前也表示,在美贊臣“金屬門”和明治“缺碘門”等洋奶粉品質危機事件中,“洋品牌”一些正當的危機公關技巧值得國內乳企學習。國內企業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應該理性、虛心地接受消費者的批評和監督,做好售后服務,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
提升法律威懾力,保障消費者權益
近年來,“洋品牌”在華陷入危機之后采取“時差性道歉”“歧視性召回”“雙重標準”的事例屢見不鮮。
今年1月13日,蘋果iPhone4S正式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市,這比歐美晚了90多天,引發眾多中國消費者質疑;強生公司22次產品召回都與中國市場無關;沃爾瑪等在國內外實施雙重產品標準;豐田汽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準……
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春泉分析認為,要改變“洋品牌”動輒大搞雙重標準的現狀,不僅需要消費者觀念的改變,更需要提升法律威懾力,提高監管主動性,從制度上保障消費者和勞動者的權益。
“企業應該認識到合法與誠信是市場的底線,更要正視消費者的感受。”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建議,在用“硬規則”對不誠信的企業進行制約之外,也需營造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
洋品牌中的危機公關“高手”
近年來,陷入種種風波的“洋品牌”中,“危機公關”“高手”不少。
“主動出擊”派:蘋果
“自8月9日起,在中國,如果您對所持有的任何USB電源適配器存有顧慮,可將其送到AppleStore零售店或Apple授權服務提供商處進行處理。”蘋果公司6日通過其中國網站宣布,中國消費者從9日起,可以享受“USB電源適配器回收計劃”。在限定的時段內,符合購買條件的消費者能夠以68元人民幣的“特價”購買一個AppleUSB電源適配器。
Siri涉黃和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有所沖突的維保政策……曾在中國市場上屢遭詬病的蘋果最近似乎“變乖”了。68元就能將山寨充電器換成蘋果原裝的充電器,中國區執行這一利好政策甚至早于美國本土。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協調、促動下,上海地區的蘋果手機產品授權服務商作出4項承諾,其中包括在維修中使用全新的蘋果原廠零件與備件,由此終結了曠日持久的“翻新零部件”之爭。
“貌似坦誠”派:恒天然
“肉毒桿菌”門爆發后,恒天然不僅第一時間在北京召開大規模新聞發布會,還請出了集團CEO現場道歉,并許諾48小時實現召回,顯得誠意十足。然而,在多次追蹤發現這一承諾等于“空頭支票”后,恒天然改口稱,,48小時不是完成召回,而是“啟動召回”。
CEO的許諾無論是發布會現場的媒體直播還是恒天然方面隨后發布的速記均顯示為48小時完成召回,這么大的“理解錯誤”企業為何不第一時間澄清,而要等到過了幾天才改口?
事實上,恒天然的新口徑也同樣站不住腳:使用涉事原料的三家企業在恒天然承諾之前早已召回,何來“開始召回”?
“高調退出,低調回歸”派:寶潔公司旗下SK-Ⅱ
在中國多地監管部門查實知名護膚品品牌SK-Ⅱ產品含有禁用物質鉻和釹之后,SK-Ⅱ品牌隨即發表聲明稱,禁用物質是在原料中帶入的,并決定暫停其在中國的產品銷售,并暫時停止SK-Ⅱ專柜的運作,直至確認符合中國有關在售化妝品所含微量鉻和釹的規定。這一說法被外界普遍理解為“退出中國市場”。
然而,僅僅在風波數月之后,寶潔公司表示贊賞有關部門合作精神,發出聲明表示SK-Ⅱ將在幾周內恢復在中國上架。專家由此指出,如果有關部門對問題產品這樣不了了之,不僅對購買過SK-Ⅱ產品的消費者是不公平的,而且還對中國的消費環境提出了多重挑戰。
“死不承認”派:普利司通輪胎
今年初,28省區市消協(消委會、消保委)與中國消費者報社聯合發布的《輪胎企業售后服務政策調查報告》中顯示,普利司通等輪胎品牌的企業標準在理賠標準項目上比現行國標低上不少。
商務部制定的《輪胎經銷企業經營規范理賠要求》中規定:“使用方在購買輪胎使用后,輪胎花紋磨耗≤2mm以內發現有質量問題時,可調換輪胎”“使用方在購買輪胎使用后,輪胎花紋磨耗一般超過2mm后,發現有質量問題,經鑒定如是輪胎制造商的責任,輪胎制造商應按花紋磨損情況有償進行理賠。”
但普利司通對輪胎理賠標準卻是“新胎起磨損不超過1.6mm時,全額賠償;新胎起磨損超過1.6mm時,按剩余花紋深度基準理賠;剩余花紋深度不足1.6mm時,不予理賠”,低于國家標準。
雖然兩者只相差0.4mm,但對于消費者來說,成本付出卻有很大差別。企業標準憑啥低于國家標準?普利司通回應稱,公司現行的乘用車輪胎理賠標準,是參考行業標準《汽車輪胎理賠工作管理辦法》制定的,1.6mm的“分界線”也和《輪胎經銷企業經營規范理賠要求》相同。商務部的《輪胎經銷企業經營規范理賠要求》,對企業來說“是推薦性標準的存在”。
“先死扛后服軟”派:錦湖輪胎
盡管從2007年開始,就不斷有消費者反映新車裝的錦湖輪胎,只跑了數千公里便出現“鼓包”“裂紋”等現象;2009年,國家質檢總局的通報稱,錦湖輪胎存在較為嚴重的鼓包和側面裂紋問題,但直到2011年,錦湖輪胎才在監管部門的多次約談和多家媒體的炮轟下,“認錯”并提出進行召回。
品牌最終承認部分輪胎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企業內部標準,過量使用返退膠,可能導致輪胎質量性能下降,宣布召回30余萬條輪胎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