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廠造船偷工減料,圖紙和實際造的船是不一致的,坑害了消費者。”由于工作需要,某企業向一家船廠購買了一艘小型的客船。然而沒過多久,船就出了問題。
“船在行駛時,發動機很快開始漏油了,油噴得很快,油口往外滋油,一會兒就是一桶,一旦起火就不得了。船就不能走了。”這家單位的相關負責人介紹。
然而,這家企業在向廠家報修時,卻得到了這樣的答復。
“廠家在這個問題上是公關大于研發,錢都發給公關部了。你發現了他的問題,,他就找有關部門滅火,希望你不要說。我們找船廠聯系,希望他們能全面地整修一下,他們對我們,希望不要找上級(進行投訴)。”這位負責人表示。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近幾年中并不少見。包括汽車、光伏在內的工業企業近年的關于產品質量的消息不絕于耳。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教授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出現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在于產業核心技術的缺失。
“在中國,技術從來不受重視。國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擺脫體力勞動。而對于技術的發展而言,基層生產一線很重要。”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教授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經濟中心遠離現代生產技術的發展。“在歐洲、日本,技術熟練的工人收入高,社會地位也比較高。而在中國社會中工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是很高,愿意從事這類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少。當所有人都遠離生產第一線時,技術怎樣才能進步呢?”彭剛說:“沒有學校和傳幫帶,技術是發展不起來的。進入市場要靠產品,產品則是要靠質量。沒有先進技術,質量好的產品是生產不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