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前駐美大使、現任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會長李道豫很多次,每次都感受到他不同的氣質,或威嚴、或犀利、或慈愛。這次一個半小時的面對面訪談,讓記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李道豫會長。50多年的外交生涯,他經歷過無數驚心動魄的國際大事件、洞察了世事滄桑。如今的他,(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上海公關公司),鶴發童顏,目光慈愛卻不乏睿智,言談舉止中透露著特殊氣質,那種隨時散發的威嚴,讓人肅然起敬。

外交風云史
1990年6月,58歲的李道豫出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在其任期不到3年的時間里,他經歷了初次海灣危機、南北朝鮮進入聯合國、和平解決柬埔寨問題等一些重大國際事件。自1988年起,每逢國際上有重大事情發生,并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時,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大使按慣例必須首先進行磋商。在這里,李道豫的感覺是暢快的,因為參與談判,口齒伶俐,思路清晰的他總是能很好的表達中國的意圖。
任期滿后,李道豫被派到美國做大使。可以說,在接下來的這5年里,是他人生最輝煌最飽滿的時期。他見證了中美關系發展史上的危機時刻,并在這些嚴峻的時刻里,不辱使命,堅持原則,維護了祖國尊嚴,也獲得了駐在國的稱贊。后來,在1998年他離任之時,由60位美國的議員發起,100多位議員出席,在美國國會曼斯菲爾德大廳舉行招待會為其踐行,這是罕見的規格。
李道豫5年任期可說是多事之秋。1993年3月,上臺不久的克林頓就出了一道難題:對中國拋出“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掛鉤的政策。如果中國不就范,就要在一年限期后取消最惠國待遇。4月,李道豫到華盛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訪時任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克里斯托弗當時用所謂一年的限期來威脅他。李道豫沉著應對,堅信這種既損人又損己的政策終究要失敗的。果然,一年后,面對中國反對外國干涉內政的嚴正立場、和美國工商界的反對,克林頓主動終止這 項掛鉤施壓的做法,繼續保持中國的最惠國待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8月又發生了“銀河號”事件,后來又經歷了“導彈制裁”事件、美國國會反對北京申奧。尤其1995年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事件使中美關系墜入最低點。這5年中,面對一件接一件的危機事件,他始終臨危不懼,堅強應對,堅持原則,立場鮮明。
李道豫任期的最后一年終于迎來了中美關系的好轉。兩國元首達成了互訪協議。1997年10月,江澤民主席實現了1989年美國對華制裁后8年來中國元首初次對美進行國事訪問。江主席的訪問取得巨大成功。兩國發表了聯合聲明,表示將共努力建立面向21世紀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在訪問之前和過程中使館和大使都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訪問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