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贊助,精英,活動策劃

沒錢我們不玩兒了!
張葉 繪
參賽隊因經費問題中途退出聯賽,在中國體壇并不多見。更何況,支撐一支象棋隊參加完全年象甲比賽任務所需的費用,差不多40萬就夠了。
“受眾廣”的潛臺詞其實是“品位低”
缺少“精英”關注成致命傷
“投資商出車禍生命垂危,造成參賽經費不能到位”,這看起來純屬偶然現象。但就這個偶然的突發事件,卻逼迫沈陽隊不得不退出象甲,因為他們“玩不下去了”。
熟悉中國象棋現狀的人都知道,沈陽隊退賽不是矯情或者是有什么其他原因,而是真“玩不下去”了。因為如沈陽隊一樣在“溫飽線”上掙扎的隊伍,象甲中并不少見。而他們所面臨的窘境,又和中國象棋目前在體育經營市場中所處的地位是息息相關的。
不用去調查,相信所有人都不會懷疑,中國象棋是國內受眾群最寬泛、群眾基礎最牢靠的體育項目。但中國象棋備受市場冷落,敗就敗在“最寬泛”三個字上。
“最寬泛”,意味著“上自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誰都會下兩手。進入門檻過低,除了為中國象棋帶來了龐大的受眾群外,也間接導致這項運動受到了社會精英人士的“輕視”或者說“看低”。用一位象棋從業人員的話來說,你肯定見過領導干部打高爾夫、下圍棋、打橋牌的,他們也樂于別人看到他們從事這些所謂的“精英運動”,但你見過幾個成功人士對外宣揚自己喜歡下象棋的?“雖然他們十有八九從孩提時就已經接觸到了中國象棋,并在不同程度上被這項運動所吸引,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如今對中國象棋的‘輕視’和‘看低’。”
在象棋圈內有這么一個頗為經典的段子:象甲聯賽開幕前,贊助商要拍宣傳片,讓各位大師擺造型,你知道擺的是什么造型嗎,打高爾夫球。為什么和高爾夫聯系在一起?因為這樣才有精英氣質。
點評
“精英”不代表一切,精英看輕中國象棋,不代表中國象棋就沒有魅力。但問題是,中國體育的發展和經營本身就存在“畸形”。很多項目不是因為市場需要才得以興起、發展、壯大的,而是隨著“領導”的喜好和重視與否,上下浮沉的。這一點在非奧運項目的“棋牌”上體現尤為明顯。
圍棋為什么能大興?領導重視。橋牌為什么能“悶頭發財”?領導喜歡。一級一級往上看,地方主管部門為何會對圍棋和橋牌的發展大開方便之門,你自己去想。
所以說,能否吸引“精英”的關注其實很重要,因為“精英”往往代表著風向標。
沒有國際對抗,意味著沒有吸引力
“傳家寶”敵不過“舶來品”
“品位低”只是象棋在這個時代所展現的自身局限性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這項運動還有個很要命的“缺陷”沒有國際對抗。
要說國際對抗,棋類運動中對抗范圍最廣的當屬國際象棋,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舶來品”,眾多出色的歐美棋手就好比一座座等著翻越的高山,杵在中國棋手面前。對于中國的國際象棋選手來說,他們從來不缺“挑戰”,缺的是“征服”的能力。而即便是成功“征服”的次數有限,但那種走在“征服”路上的快感,就足以讓這項運動在中國擁有龐大的擁躉。
至于說圍棋,日本和韓國棋手的強大,特別是后者近年來在國際棋爭中的表現,同樣帶給中國棋迷很多興奮點,活動策劃公司,他們渴望中國圍棋選手去“挑戰”、去“征服”,去用實際行動告訴日韓棋迷作為圍棋的發明者,中國人本就該在這一領域做到最好、最強。所以,圍棋運動的吸引力,也不缺國際對抗的土壤。
但在這一點上,中國象棋無疑是最弱的。東南亞勉強可以說有一些中國象棋的發展土壤,奈何總體競技水平太低,無法跟中國棋手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對抗。缺少了對抗,缺少了國與國之間對話的“楚河漢界”,理所當然地降低了對棋迷的吸引力。
點評
國象是“舶來品”,圍棋其實也很像是“舶來品”。因為圍棋固然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近代棋爭能發展興盛,要感謝日本;現代棋爭能如火如荼,要感謝韓國。韓國也好、日本也罷,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和普及圍棋的力度,足以讓身為發明者的中國人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