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經濟、市場日益一體化,商業競爭日趨激烈,在給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暗藏著巨大的機遇。留心處,處處皆商機。中國(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就能夠充分地發揮肖己的地域優勢,很好地把握歷史機遇,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推動中國內地和臺灣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發展,推廣了自己的企業形象。
超大現代農業集團成立于1997年,雖然是一家年輕的企業,但卻具有良好的企業口碑、雄厚的資本實力、專業的管理團隊和完善的營銷網絡,是中國內地優質安全果蔬生產商和銷售商。近年來,臺灣農業面臨巨大的外來競爭壓力,加之島內市場狹小,大量農產品特別是水果銷售陷入閑境。島內農業界、商貿界人士希望內地幫助解決臺灣農產品銷售問題的呼聲不斷。內地相應的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表示愿意就擴大臺灣農產品在內地銷售的有關問題與臺灣農業界進行深人溝通與協商,并歡迎臺灣有關民間機構來內地商洽兩岸農業合作事宜。
超大于是緊緊把握臺灣海峽兩岸局勢出現的新變化和新機遇,通過第七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以下簡稱海交會)這一獨具區位優勢、獨具人文特色的交流與溝通平臺,利用肖身綜合優勢,扮演臺商、臺農進人內地市場的橋梁角色,與臺灣同業進行直接的溝通,增進理解,共同創造發展機會,打造雙贏局面,積極籌劃臺灣水果的“跨海計劃”。
為了保證臺灣水果“跨海計劃”順利實施,超大成立了“海交會”籌備委員會,由集團總裁親自掛帥,各職能部門及專業隊伍統一思想、統籌分工,嚴格做好實施每一步的戰略部署計劃,精心組織臺灣水果產品、果農來內地參展,主動利用自身的影響和渠道,搭建起臺商、臺農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梁。“超大”步步為營,多管齊下,采用多種公關策略,克服重重障礙與閑難,在2005年5月15日成功的將第一批44噸“零關稅”的臺灣農產品運送到內地,并于2005年5月18日至22日在福州市“海交會”上集體亮相。
福州“5•18”交易會吸引了國內外100多家媒體的關注,近500名記者、近5萬個 網站進行了相關報道。其中超大承接的臺灣農產品,成為“海交會”上最大的亮點。面對媒體,超大沒有對肖己進行過多的渲染,而是主動將媒體記者引向火爆的臺灣農產品展銷現場;引向一個個被內地市民搶購熱潮震驚的臺灣參展商;引向祖國內地為臺灣農產品“登陸”開設的每一條“綠色通道”。用事實說話,反而更能打動媒體。他們盛贊超大在海峽兩岸經貿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會期間,有高達5000萬人次點通過 網站擊游覽了“福建超大”或“5•18海交會”等關鍵詞,眾多媒體連續刊登報道的專題大大深化了超大現代農業集團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效應。超大在組織此次參展活動中所付出的努力、表現出的真摯及其雄厚的實力,讓臺灣農業界都把超大看成開拓內地臺灣農產品市場的最佳合作伙伴。
點評
解讀超大現代農業集團的“臺灣水果跨海來——‘超大’海交會企業形象推廣”活動的公關旅程,公眾被其在促進兩岸經貿往來,繁榮農產品貿易市場上的良苦用心所觸動,也被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拳拳之心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動。其企業活動深得人心,企業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超大現代農業集團能成功的實現此次活動的公關傳播目標,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善于借勢,把握“天時、地利”之勢。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善于抓住機遇,在兩岸關系出現積極因素和內地方面擴大開放臺灣水果市場準入的重要時機,以已經樹立起、打響了“臺灣特色”名號的福建“海峽經貿交易會”(海交會)為依托,憑借自身的地緣優勢, 主持“海交會”首次增設的海峽兩岸農產品展示專區的組織工作,可謂占盡“天時、地利”。
另一方面,懂得運勢,積極創造“人和”局面。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在項目執行中,首先將目標受眾鎖定最重要的兩個人群——有可能影響本次臺灣水果跨海參展的人士和猶豫不決、采取觀望態度的臺灣果農,采取采取“各個擊破”,多管齊下多種公關手段,成功地克服了臺灣水果“跨海”方式和臺灣果農參展積極性不足等方面的困難,保證了臺灣農產品展銷會的順利進行。
此外,在傳播策略方面,超大現代農業集團采取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策略。超大現代農業集團面對媒體時,不喧賓奪主,不過多渲染自己,而是用事實說話,起到了“于平地無聲處打驚雷”的公關效果。超大現代農業集團的出色活動,使其成為國內外媒體共同關注的焦點,“超大”也因此成為了海峽兩岸農產品合作與交流史上一個不可抹拭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