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活動策劃
不久前,中國·吉林查干湖第十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剛剛舉行,查干湖地區是目前中國北方唯一保持著用傳統的捕撈方式進行冬捕作業的地區。查干湖冬捕早在遼金時期就享有盛名,雖然歲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圣依舊。如今查干湖的冬捕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湖·醒網
千年傳承下來的習俗
查干湖冬捕,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要數古老而又神秘的“祭湖·醒網”儀式,那悠遠綿長的誦經聲、那些隨著人們舞步跳動的各式面具、神秘的查瑪舞、那些揮鞭遠去喊著號子的漁工……無不讓人對接下來的下網捕魚充滿了期待。
“祭湖·醒網”是每年查干湖冬捕前都要舉行的儀式,是為了祭祀查干湖,喚醒沉睡的大網。“祭湖·醒網”儀式是千年傳承下來的習俗,主要是“喇嘛誦經”、“跳薩滿舞”、“跳查瑪舞”、“誦祭湖詞”、“誦醒網詞”、“捕撈頭魚”等儀式,場面盛大、神秘、壯觀。
震天的鑼鼓,轟鳴的法號驟然響起,吹著牛角號的喇嘛、帶領數十名族人的首領、手托哈達的蒙古族少女、數十名身著皮襖皮帽的漁把頭,讓祭祀儀式的現場一下熱鬧了起來。
儀式開始,部落的族人們在場地圍繞祭壇順時針繞三圈后,喇嘛合掌站立在供桌前誦起祝福的經文。之后,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和醒網詞。隨后,漁把頭走到裝載漁具的馬拉爬犁前,將碗中的酒灑到漁網上,然后回到供桌前拿起包有羊肚的紅綢包,崇敬地雙手高舉來到冰洞前將其投入冰洞,以此來祭祀湖中神靈。
祭完湖后,是捕撈頭魚的儀式。由漁把頭確定頭魚冰洞位置,指定的人員在已經鑿好的冰洞里下小網,撈出來的第一條魚就叫“開湖頭魚”。
捕完“開湖頭魚”,漁夫接過蒙古族姑娘遞上的奶干、炒米、喝過大碗的壯行酒后,飛身躍上馬爬犁,隨著長鞭一甩,馬爬犁在喇嘛的誦經聲與喧鬧的鼓樂聲中,向湖中急馳而去,湖上積雪隨馬蹄、爬犁飛濺,沉睡在寒冬中的查干湖仿佛也在這熱鬧中睜開了朦朧的睡眼,一年一度的冬網捕魚正式拉開了大幕。
蒙古和契丹文化的融合
有記載的捕魚祭祀活動要從早期的契丹人說起。以漁獵為生的契丹人信奉薩滿教,認為漁網上附著神靈,非捕魚期漁網入倉后已經沉睡多時,捕魚前需要“喚醒”。“醒網”祭祀的主要是祈求捕魚順暢、安全、豐產。
后來,定居于此的蒙古族人經世代沿襲逐步形成了古老的祭湖習俗。蒙古族人以游牧為主,但是,查干湖、嫩江、松花江一帶的契丹人、女真人長期從事漁獵生產,有“醒網”祭祀習俗。在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長期交融下,郭爾羅斯的蒙古人也逐漸地接受了契丹人的捕魚生產方式,并滲入自己的文化。從此,查干湖冬季鑿冰捕魚前都要舉行“祭湖·醒網”祭祀儀式。
“祭湖·醒網”兩項祭祀同時進行的祭祀活動,是蒙古文化和契丹文化的融合,都是以薩滿教為宗教根基的宗教活動(蒙古人的薩滿教也稱為“博”),都是以本族薩滿誦詞及薩滿舞者配合進行。
查干湖冬捕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現代人對它的傳承和發揚。查干湖旅游經濟開發區成立以來,深入挖掘整理了查干湖冬捕這一獨具特色的漁獵方式,重現了“祭湖·醒網”儀式、冬網捕魚等活動。同時,在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上又增加了查瑪舞、民族歌舞、頭魚拍賣、現場觀魚和大型文藝活動等。2010年,在中國·吉林查干湖第九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中,首次加入點燃圣火環節。
下網
漁把頭首先要會“識冰”
很多人對查干湖冬捕如何下網感到好奇,查干湖冬捕所用的漁網,通常是2米寬、2000米長的條形大網,光下網就得八九個小時。下網的位置很重要,所以要憑借漁把頭豐富的經驗,判斷選擇魚群聚集的地方。
石寶柱曾經是查干湖漁場的老漁把頭,如今77歲的他已經退休。石寶柱說,他從16歲就開始當漁民,活動策劃,從拉套、走鉤、打镩、跟網、二把頭干起,到1960年當上了漁把頭。他說,冬季的查干湖湖水結冰厚達1-2米,在冰下捕魚的拉網有幾百米長,所以漁把頭需要有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