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活動策劃
在明清時有“二月初二龍抬頭”之說,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到先農壇、圓明園舉行隆重的“御駕親耕”的儀式。皇帝象征性地在那“一畝三分地”或“一畝園”上扶犁耕田,以祈福這一年農業大豐收,百姓能豐衣足食。
為什么要把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呢?這與我國的節令有關。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們要春耕播種了,土壤干枯也急需雨的滋潤。俗諺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之說,民諺說的“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非常生動地道出了人們的愿望。
二月初二龍頭節是老北京時較大的民間節日。
俗話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北京的居民家里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二月二這天有“引龍熏蟲”之習俗,古人認為,龍出則百蟲伏藏,農作物可獲得豐收,所以清《帝京歲時紀勝》云:“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那熏蟲也是防止害蟲破壞搗亂,確保五谷豐登。
老北京的習俗,在這一天還要接回已經出嫁的“姑奶奶”,俗話說:“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接回來多以吃春餅合菜款待,并可在娘家住上很長時間,因為老北京的老禮兒有正月不能叫男人守空房之講究,正月里姑奶奶回娘家時必須在黃昏前返回。有句民諺說:“媳婦不看娘家燈,看了死公公。”說的就是此風俗。
跟別的節日習俗一樣,二月二這天也有很多飲食方面的習俗,且還多以龍為名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活動策劃,吃春餅叫吃“龍皮”,蒸餅也要在餅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吃面條稱為“龍須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