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熱潮,民間信仰文化,活動策劃
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今年6月12日將是我國第5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初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共87萬項。同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我國已有22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3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代表作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民間信仰的一些項目是否進“非遺”應深入研究
對于風水項目是否可以確定為國家級名錄,王文章表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項目的認定,還在進一步深化研究的過程之中,有一些項目不能草率地或者盲目地下結論,包括很多民間信仰的項目。
王文章以媽祖信仰為例,介紹說,“媽祖信仰是福建及臺灣地區很多民眾信仰的項目,這其中有迷信的成分,但是總體上表達了人們一種向善、追求美好的意愿,總體上是應該加以肯定的。”“我們對于一般性地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反對的,應該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一些結論。”
民間信仰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和載體之一
民間信仰歷史悠久,它源于最古老的“有靈崇拜”,除了承襲遠古的巫術信仰外,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地糅合著儒、釋、道的內容,對廣大民眾的價值觀念、行為道德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金澤認為,“文化遺產”一詞是表示一種客觀存在并且有影響的文化事實,還是表示一種優秀文化這樣一個價值判斷,似乎概念并不明晰。如果僅從作為歷史上和現在都客觀存在的文化事實來看,那么在客觀性質上,民間信仰無疑是一種文化遺產。至于這一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與糟粕的區別,則是另外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
“民間信仰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浙江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張祝平說。不可否認,民間信仰中有一些功利性較強、封建迷信色彩較濃的內容,但是也要看到,“崇有德、敬有功”才是民間信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內涵,它通過將關羽、媽祖、吳真人等“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英雄神化為超自然、超人間的神明并加以崇拜,在某種程度上使其所代表的精神和人格超越了時空的界限而變得永恒。這種神化的精神和人格含有許多精深的人生哲理與社會價值觀,對普通信眾有較強的引導和感化作用。這一點正是和我國的民族精神、傳統美德相契合、相一致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一張張照片;民間信仰——民間歷史的文化記憶
民間信仰幾千年來傳承不斷,就說明它有合理內核和群眾需求。張祝平認為,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能使民間信仰中的很多內容得到較好的傳承,能為民間藝術的保留、展現提供一個平臺。石練是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的一個山區小鎮,這里的“七月會”入選了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廟會由石練16個坦(村落單位名稱)輪番值年,屆時,抬一尊木雕的蔡王神像出巡,神像每村坦駐一夜,活動策劃,演一夜戲,會期長達20天,這一獨特的廟會習俗,既祭神又娛人,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文娛生活,傳統的“臺閣”等表演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就保留在民間信仰中,可以說,民間信仰是我們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依據。因此,民間信仰也是人類歷史足跡的見證和依據。正如金澤強調的,保留或者保護一些文化傳統,包括民間信仰中的一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類歷史記憶的存留,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是歷史的一張張照片,是人類文化延續、傳承的歷史印記。”他還表示,對于文化傳統中一些東西的“保留”不一定意味著“弘揚”。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魏德東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對文化記憶的存留,而民間信仰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也是一種民間歷史記憶,這是二者相契合的一點。
眾所周知,我國的民間信仰是一種無經典、無明確或系統教義、也沒有固定儀式的有神論信仰,它的內容龐雜且無序,信仰對象涉及到世界、人生的方方面面。從是否能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看,民間信仰中的良俗與陋俗、精華與糟粕是要分清楚的。
文化遺產視野下對民間信仰的管理與引導
|